邵金宏 中国网浙江频道
——西泠印社的引领与守望
人物名片
陈振濂: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1956年2月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199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艺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书画艺术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美院书法系与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同时招收博士研究生。现任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现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陈振濂同时以创作、理论、教育三方面的开创性成果享誉当代。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1904年,丁仁、王褆、吴隐、叶铭四位金石爱好者,在西湖孤山南麓倡议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金石篆刻学术团体——西泠印社。
当时谁会想到,几个文人设立的印学团体后来声动天下,成为“天下第一名社”。从吴昌硕到启功再到饶宗颐,历任社长均为学界泰斗,德高望重;李叔同、丰子恺等名家也曾是印社社员;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印社视察留墨;印社社员遍布海内外……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岁月变迁,其他各种政治或文艺社团渐渐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唯独西泠印社基业长青。作为我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学术社团,西泠印社百十年来的坚守与引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书画印爱好者,也竖起了一道文化的标杆。
2013年,西泠印社迎来110周年社庆。近日,记者采访了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
诗书画印一体
重塑文化标杆
2002年,陈振濂出任西泠印社副社长。随即于次年再兼秘书长,具体负责社务运作。作为百年名社,西泠印社的辉煌已是历史,当下如何继续引领?陈振濂带领的社务团队,提倡诗书画印一体。
江南自古多才子。初期的西泠印社人满腹经纶,书画皆通,孤山上的楹联牌匾题记随手就能写。用陈振濂的话讲,都是一流的文人。这使得当时的西泠印社成为文化的标杆,而不是只刻印章的印社。
现在这样的情况已很难看到,越来越细化的艺术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出大师。“写书法的不懂绘画,绘画的不会题字”。对此,西泠印社开始走一条不重复其他创作类社团协会的发展道路——倡导错位发展,希望重新打造像江南文人士大夫那种诗书画印全面推进,综合素养极高的人才。
2006年,西泠印社设立了“吴昌硕奖”,诗书画印俱佳者才能获奖。“结果,这个奖两年颁不出去。”但几年下来,诗书画印兼具的人才慢慢出现,陈振濂说,“大家知道西泠印社在提倡”。
在篆刻上,西泠印社也有意通过不同的活动来引领。
篆刻比赛每年设立不同的创作命题,楷书印、圆朱文、古玺、唐宋官印、封泥或多字印如16字印、还有边款创作等。这些活动“逼”得篆刻家只要参加西泠印社的活动,把中国古代的篆刻都得过一遍,“专门找你不熟悉的,冷僻的”。
这样的引领还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前篆刻不发达的地区,反倒成绩最好。有一次,陈振濂参加一个全国篆刻展览的评审,发现黑龙江、天津、湖南等原来篆刻基础薄弱的地区反而成绩甚好。“投稿者就是拼命研究西泠印社的政策,你说要什么,我就针对你来做”。
诗书画印一体的提倡,在陈振濂看来,其实是呼唤百十年以前被失落的传统。
“海选”社员
不拘一格纳才
诗书画印为一体,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陈振濂眼里,篆刻是一个专业性强、比较冷僻的东西,如果没有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呼应,这一传统文化的标杆很难竖起来。于是,他想到了无门槛选拔。
2005年,西泠印社第一次以“海选”的方式,选出书画篆刻比赛的冠军入社。2013年,6名参赛者通过选拔比赛刚刚成为新社员。
传统上,西泠印社吸纳新社员要经过两个理事推荐。“海选”入社这一做法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年轻人通过比赛成为社员,他们的老师甚至老师的老师却还排着队等待申请与推荐名额。
但陈振濂有自己的考虑: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如果论资排辈,他们肯定不能入社,但考试的方式是公平的。后来大家慢慢接受了这套选拔人才的方式。
学术论文选拔上,西泠印社同样“不拘一格”。
在西泠印社110周年庆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陈振濂讲,“论文集编辑,逢五逢十大庆时不计规模,只要是好论文,经过了专家的评审,都要收集上来”。结果今年就有了两大本总共1000多页的厚重的论文集,另有5名学者因论文优秀而被遴选入社。而学术,也是西泠印社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我书即文献”
用书法记录时代
收集文献是陈振濂的一个学术理念,他创造性地在书法界提出了“我书即文献”,倡导书法和社会民生衔接,和浩瀚的人文历史衔接。
油画有《开国大典》,音乐有《梁祝》,书法的经典在哪里?陈振濂的想法是,用十年的时间,同步地记录这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十年的时间就会有三、四千件的作品,这就是一部由书法家写出来的当代史文献。
抄唐诗、抄宋词对一些书法家来说是常事,有的书法家只是在“炫技”。这样的作品缺乏创作性和高度,没有唯一性。“你写《沁园春?雪》我也写《沁园春?雪》,有的书法家甚至写十张、百张一样的东西”,当收藏家发现相同的东西像流水线上出来的印刷品一样,就开始对书法作品的价值疑惑动摇了,陈振濂说。
当很多人在抄唐诗宋词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书法家用书法记录了当代史。在保证书法质量的前提下,把书法记事述史的功能下沉,和社会生活衔接,它会是一种怎样独特的人生选择与专业选择?而这,是陈振濂正在做的事情。
“大陆反公款吃喝,殃及香港海味街。鱼翅、鲍鱼、燕窝等公款宴请常例,大幅萎缩。餐饮正遇难关。反观内地高档餐饮酒店,亦遇同样窘境。恐短期内难以改变。或谓正常消费不应依赖公款,然十数年公款消费已成基本生态,故一踩急刹车,遂有全线崩溃之虞耳!”
这是陈振濂一幅书法作品中的内容。他认为,针对社会民生是书法本来应该有的东西,但是现在被丢失了。
孤岛的守望
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我们就想做一个在这个时代独一无二、可能有点清高的、甚至有点鹤立鸡群的、无可取代的文人士大夫式的社团。”——陈振濂
文如其人。
在书法上,陈振濂追求唯一性。作为西泠印社的掌舵者之一,他希望把西泠印社打造成一个不具有重复性和可比性的“孤岛”。
不随波逐流,不追逐时尚,做一个在这个时代独一无二,可能有点清高的,甚至有点骄傲的,这么一个社团。
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苦心经营成就印社,却把社长之位拱手相让大贤以利于发展;符合艺术大师、学术泰斗、文化名人三大标准,方可出任社长,否则宁缺毋滥;在西泠印社110年历史长河中,社长有59年空缺;西泠印社很多珍贵藏品由社员无偿捐赠……
这是一个印学团体的守望。
百年以来,“西学东渐”是大趋势,今天中国强大了,需要有一些前瞻性的思维。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汉学泰斗、一代宗师饶宗颐有一个“东学西渐”的梦想,把东方的学术推到国外去。
在西泠印社110周年庆典时,陈振濂呼吁:西泠印社要实现饶宗颐社长“东学西渐”的梦想,也是中国梦,必须拥有一批“双枪将”,专业很好,外语很好,在国际舞台上直接用英文讲述。
在陈振濂看来,西泠生存的理由就是唯一性。越是唯一,就越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
饶宗颐老先生曾为西泠印社题墨——播芳六合,希望西泠印社的精神像花儿的芬芳一样,散播到世界各地。作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刚刚过完110岁生日,未来的道路很长,“东学西渐”的梦想需要一代代西泠印社人的努力,这是西泠印社的梦想,用陈振濂的话说,它就是“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