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冰 中国文物网
中国文物网(编辑 倪冰)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众多艺术售卖现象让人觉得,艺术越来越贴近商业,许多画作“明码标价”进入市场交易得到很高的成交价。而在整个艺术市场的交易链中,“营销”这个中间环节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作品艺术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这种现象是否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日前,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郝竞存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时说道,中国至今没有正规化的艺术品经纪人队伍和完善的艺术经纪人制度,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催生正规“艺术品经纪人”的市场需求。
现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火爆异常,一些画家的作品市场价格虚高与实际艺术造诣不符,另一方面社会全民艺术收藏教育跟不上,很多专业画家几十年埋头研习绘画,但不会“包装”自己,画作无人问津,交易方式不开放,对于大多数艺术家交易对象十分局限,因此画家作品成交数据不开放,采集很难,很少有人了解。这种不协调现象日益凸显出来,这种现象是因何产生的呢?
中国缺乏规范化的艺术经纪人。郝竞存说道,我们艺术界所出现的“名气代表实力”“关系决定市场”等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国在艺术和市场中间缺乏一个专业阶层,这个阶层就是经纪人。艺术经纪人就是在艺术市场上从事经纪工作、为艺术品交易双方有效服务的专业机构和人士。
“售”艺术需要艺术学、经济学等综合知识,这不是一位真正的画家本人能做的事情。这个中介可不是简单的中间商。艺术经纪人需具备必要的书画艺术品鉴赏知识、良好的道德信誉和自觉的法制观念、灵活的经济头脑和市场营销意识等能力。郝竞存说,在国外,是有十分专门的经纪人队伍,有相关的艺术经纪人法律法规,他们与艺术家之间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承的密切关系,有着严格合理的作品约定和经济分配。国家收税也是跟经纪人收。画家就是艺术家,仅专心于自己的创作。所以,它的操作者还得是全能高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一级市场(画廊、画店)的培育和健全,并寄希望于建立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这是很好的现象,这将以其引导“经济人”队伍的形成,有了规范的交易机构,可复盖更多的人群,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到公开、公正。引领艺术创作和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