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倪冰)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万家狂欢,祈福团聚。
元宵节的起源和主要民俗活动
据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北京文化史研究所所长,北京民俗研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顾军介绍,元宵节起源汉代。《艺文类聚》卷四:“《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据说汉武帝时,有臣子奏请祭祀太一神。汉武帝是位极相信鬼神的皇帝,听他一说,便立刻传人在汉长安城东南方建了一座太一祭坛。一年分春秋两季用三牲祭祀。后又在长安西北的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专祭太一,其中尤以正月十五日夜最为隆重。这一天,人们从黄昏开始,用盛大燎炬祭祀太一。以往,许多人认为太一便是日神东君,其实不然。据《星经》载:“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汉语大词典》说:“因离北极最近,故隋唐以前文献多以之为北极星”。唐司马贞索隐引东汉宋均的话说:“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可见,历史上人们多认为北极星就是元宵所祭的太一。因太一出现在明月高照的夜空,所以人们只能在晚上祭拜太一。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法归来,将印度僧徒正月十五云集庙中,观佛舍利放光雨花的习俗介绍到了中国。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燃灯表佛。使正月十五原有的燎炬习俗从宫廷走向世俗,至晋代已有张灯习俗。进入隋唐后,中国结束了长达四百年的大动乱,国家统一,经济恢复,相继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元宵佳节的观灯习俗也得到了空前繁荣。
据《资治通鉴•隋纪》记载:每当元宵佳节来临,“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乃罢,所费巨万”,开创了元宵节及时行乐的先河。唐代宵禁虽严,但元宵节期间也还是特许弛禁三日的。这期间“灯明如昼,山棚高数百丈,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 唐代都城长安不但出现了高达二十丈的巨型灯轮,还出现了灯树、灯楼。上行下效,很快,这种奢靡的节日习俗便风靡全国,赏灯成为元宵佳节的主要娱乐形式。至宋节期由三日改为五日,灯笼制作也比唐代更加讲究,出现了所谓“灯山”。此外,走马灯、绘图灯笼及灯谜的出现,也更进一步增加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药发明,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爆竹,同时也出现了焰火,火药的出现,为元宵佳节的喜庆气氛,平添了一丝新意。明代,元宵节已从宋代的五天改为十天。灯笼的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发展,绘有人物、动物、植物的各色花灯成为灯节主角。这一时期的焰火也出现了彩舫莲、赛月明、紫葡萄、霸王鞭、琼盏玉台、金蛾银蝉、七圣降妖、八仙捧寿、黄烟儿、绿烟儿、紧吐莲、慢吐莲、十缎锦、一丈菊等众多品种。清代在继承明代灯艺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冰灯。在节日活动方面也继承了历史上舞狮、舞龙、闹社火、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一系列民俗传统,使元宵佳节成为一个展示民间工艺、民间美术和民间文艺的大舞台。
正月十五还是人们求子的日子。在北京,不孕妇前往朝阳门摸钉。门钉是男性性器的象征,摸到门钉,意味得子。在江苏,元宵节一早,不孕妇便被众人拖出门外,用竹枝、木棍抽打,最后由丈夫出面烟酒谢众。广州人的祈子方法则是偷莴苣。莴苣当地又称“生菜”。生,乃孕育之意。可见,正月十五祈子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元宵是正月十五特有的节日食品。正月十五是从星辰崇拜开始的,东汉时期,又增加了燃灯表佛内容。隋唐时期元宵节的娱乐成分不断增加,燃灯观灯,歌舞演出,成为节日习俗的中心内容。
元宵节的民间传说
而关于元宵节,民间流传着诸多传说。一种是避天帝责罚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 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猎杀。有一只神鸟因迷路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这个消息后震怒,立即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毁。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驾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众人听说这个消息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分头去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必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而人们也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话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为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却都惧怕吕后残暴,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在朝的吕氏一党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最终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此后,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传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账,元宵的叫法依旧在民间流传。
人物简历:
顾军,女,汉族,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历史系系主任,历史学专业带头人,北京文化史研究所所长,北京民俗研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2003年获北京联大应用文理学院首届“学生最爱戴的教师”称号;2004年《中国民俗学教程》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2005年作为主要作者的《中华文物古迹旅游》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并获联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三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同年作为副主编及主要作者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多次获得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主讲课程有中国现代史、中国民俗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