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远 中国文物网
中国文物网(编辑李秀远)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而何为礼呢?《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在国家层面可以是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民间可以是一种信仰、一种人际交往,一种情感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 顾军
礼的表现形式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祭拜、音乐、舞蹈、言语交谈等等,也可以是物化的,这就是各种各样的礼物。因此相互馈赠、礼尚往来的表现形式虽然是物质的,但其本质却是精神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亲情、友情、爱情;善意、敬意和情意。因此,礼物的价值不在于“值多少钱”,而在于“用多少心”。中国自古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经典,一张孩子亲手绘制的送老师的新年贺比得过任何一款豪华的商品贺卡;一份送给久病体弱老人的营养品,一个送给年轻学子的电纸书,一盒送给主妇的无公害蔬菜……,都包含了赠送者的浓浓情意和良苦用心。从这个层面上看,礼尚往来的“古礼”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传统,她是联系亲情、友情的纽带,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因此,笔者认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礼尚往来是很正常和正面的事,应该是一种良俗而非陋习。
礼物因其赠送的对象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讲究。祭祖敬神的礼物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套路,如献祭祖先的礼物为“牲礼”,也叫“牺牲”,在封建社会中因献祭者的身份不同而有着“太牢”、“少牢”等严格的等级制度。敬神的献礼则应视“神的喜好”而定,如敬佛当用“五供”,祭灶则用灶糖,祭月要用月饼瓜果,以前还要有一束毛豆,据说是给玉兔的贡品。
逢年过节民间的礼尚往来则随意得多,当然也有一定的惯制。送应节食品是“老规矩”,如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等,这种与节日信仰相关的礼物属于深层民俗,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力。过年的时候老北京人都兴送“蒲包”,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点心匣子,里边装上“京八件”等点心,这种浅层民俗变异的就快得多。如今的礼物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各种绿色食品和电子产品成为节礼的新宠,甚至有人干脆送红包。也许送红包的人初衷是好的,让受礼者可以购买自己确实需要的物品,送礼者和收礼者都省心。但是笔者以为,在人情往来上,还是多费些心才好。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当今在送礼习俗中也存在一些相互攀比的现象,给一些经济不宽裕、又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人带来了些许压力,这种压力貌似是外在的,其实还是内在的,如果你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带有功利性的话,即使抱颗白菜去拜年,内心依旧可以坦然。
人物简介:
顾军,女,1963年1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历史学硕士。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市特色专业——历史学专业负责人,北京市首都博物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文化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兼任燕京民俗研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曾获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千万工程人选,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2007-2009年度北京联合大学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