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远 中国文物网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李秀远)于丹近日在北大昆曲雅集上被轰下台一事,时至今日可谓街知巷闻,于丹的影响力加之昆曲的地位使得于丹被轰下台一事成为社会的焦点。到底是于丹当有此劫,还是国人素质每况愈下,亦或者于丹的心灵鸡汤真的难登大雅之堂?
据微博网友爆料,当时观众们依旧沉浸在艺术家们的表演中,怀揣着万般的崇敬之情,期待着几位老艺术家站到台上给后生们以指点。然而就在这时,于丹却被主办方请到了台上代表观众发表“观后感”,这才激起了观众的不满,有了“下去吧”、“你没资格代表我们”等过激的话语。之后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甚至被渲染成全场北大学子喊“滚”,进而引发了社会上对北大学子素质的质疑。后经证实这场演出是皇家粮仓举办的商演且公开售票,台下的观众不仅仅是北大的学子,而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昆曲戏迷。
台下“起哄”的观众到底是谁已经不再重要,也无需追问,于丹被轰下台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才应该是我们目光聚焦的方向。近日国家一级演员、昆曲研究学者张卫东接受中国文物网专访时表示,于丹之所以被轰下台,因为她站在了不属于她的舞台上。
国家一级演员,昆曲教育家张卫东 中国文物网 李秀远(摄)
张卫东告诉记者,于丹说自己从小就学习过昆曲确有其事,但是并不是小时候,而是大约二十几岁的时候才接触昆曲,她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昆曲,她所说的诸多名师对于她而言不过是记问之学。张卫东举例说,正如于丹讲《论语》一样,一个人学论语单纯的从注释学习是不行的,至少要十年的功夫悉心钻研,加之名师的指点,告诉你究竟什么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将知识最深层的思想参透。而于丹讲《论语》并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她之所以能够在百家讲坛立足,归功于其政治眼光高远,并且抓住了民心,以一种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的心灵鸡汤的方式寓教于乐,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众所接受的也只是心灵鸡汤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论语、真正的儒学。
对于于丹一直饱受质疑,甚至有“解毒于丹”之说,张卫东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儒学之所以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亡不是因为喝了“心灵鸡汤”而是儒学本身的思想得到了延续传承。张卫东说,她现在一定觉得很委屈,自己是在传播学问,传承文化,缘何会遭人质疑?也许四十年或者五十年之后于丹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骂她”,等到她真正的明白了之后也就不再觉得委屈了。
至于昆腔,张卫东认为于丹根本就是一个外行。张卫东回忆,早年自己曾经和于丹一起学习过昆曲,但是当时于丹不过是大学里学生会的一个负责人,跟着参加一些曲会的活动,也能凑乎依依呀呀的哼唱几句,仅此而已!她与昆曲的缘分很浅,之后读一读剧本,根本谈及不上对于艺术、对于美学的欣赏。昆曲并不是哪个人粗略的了解之后就能讲的,于丹恰恰犯了忌讳,她不但介入了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而且还自命不凡的敢于站在不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她应该明白本末不可倒置,她的“本”是传媒,不是昆曲。她的成功走的是电视传媒的捷径,她是表层文化的传播者,是“万金油”,但是万金油是治不了病的,如同隔靴搔痒。昆曲历经600多年衰而不亡,正是因为其高雅,不落俗套,是神圣而高雅的传统文化艺术,昆曲是不容任何心灵鸡汤式的玷污的,是不能被世俗化的。于丹有讲解《论语》、《庄子》的自由,但是只限于她自己的舞台上,昆曲的圈子容不下半粒沙土。
嘉宾介绍
张卫东,1968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系满洲正白旗霍罗氏后裔,自幼在北京昆曲研习社向吴鸿迈、周铨庵以及上海昆曲研习社樊伯炎学习古文诗词琴曲吟唱和昆曲老生、老外以及正旦、小生等行当,被文博大家朱家溍收为入室弟子。曾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八一班)学习京剧老生,向白元鸣、徐荣明、郭世恩等老师学习,被杨荣斌收为入室弟子。入昆曲班学习期间,向陶小庭、侯玉山、白士林、张国泰、朱世藕、满乐民、戴祥祺、周万江等诸多老师以及郑传鑑等老师学习,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毕业。在北方昆曲剧院主演正工老生,国家一级演员,昆曲教育家,北京民俗学家,也是国子监吟诵官音唯一传承人。兼任北京大学国学社导师、北京大学教工京昆剧团艺术指导,首创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大学昆曲选修课,在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北京昆曲研习社社务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吟诵学会理事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