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时报
水下考古队员罗斌在蚝岗遗址博物馆 东莞时报记者 周天宝 摄
除了互相检查装备外,还会亲自再检查一次,做足准备。
水下作业,他们每次都是2人一组,遵循“潜伴”原则。自己的生命交由潜伴负责,在水下利用手势语言,一起入水完成工作,再一起出水。
海上生活,单调却浪漫
每次执行任务,在浩瀚的大海上,一待就是几个月。
在打捞船“南天顺”上,除了60多个船员,还有两个可爱的小家庭。它们是黄色的猫妈妈和4只小猫咪,狗妈妈、狗爸爸和6只小狗狗。
记者翻看罗斌的手机照片,除了打捞船,小猫咪的家庭照显得格外温馨。
“猫妈妈和狗妈妈,是船上仅有的异性。”他的话里,似乎还残留着海上男孩的那份寂寞。
海上的生活,单调却也浪漫。闲暇时,除了逗逗小猫咪和小狗狗,打扑克和玩电脑游戏,钓鱼也是大家喜爱的娱乐。
他们最喜欢的,还是船上能来慰问团。“特别是异性上船,兴奋度就不一样了。”
罗斌说,他们的伙食最常见的是肉、青菜还有鱼。厨房里,到处是蟑螂。
船上三层的小房间,是他们的宿舍,也到处是蟑螂。“这个条件算好的了。”在海上,“小强”也变得没那么讨厌。
原来,在2010年之前,他们都是住在船上的集装箱里,或者住在底舱。“集装箱,一遇上大风,就变成了危房。”罗斌说。
经历几个月的海上生活,再回到岸上时,他们又开始不适应了。他们有队员打趣,在家刷牙时,感觉自己还在晃动。上岸后,每个人都不免要生个小病。
“如果孩子不是特别感兴趣,我不会鼓励他去当水下考古队员。”虽然自己热爱并享受着这份工作,但罗斌说,真的很辛苦。
他30多岁,皮肤黝黑。可他说,以前挺白。
他是全国100多个水下考古工作者中的一员。可他说,2002年前从没见过海。
他拿着世界潜水联合会国际潜水员三星证书。可他说,在家都不想游泳。
这样一个矛盾的个体,就是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国家水下考古队员罗斌。
大海,在他身上留下了特有的印记。
水下考古队员身兼二职
罗斌,甘肃兰州人。他说,那里似乎是一个离海最远的地方。
一个畅游海底的考古寻宝人的故事,就从那里开始。但2002年之前,都与海无关。
“2002年到珠海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看见大海。”罗斌笑得憨厚。更有趣的是,那一年,他和同伴一起到深圳小梅沙游玩。逗螃蟹时“掉进”海里了。那是他与大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当时的你,对海有一种怎样的体会?”记者好奇。“嘿嘿,说俗点,大海呀,真大呀。”他的语言中,印刻着单调的水下考古生活形成的率性。
从2009年开始,他选择了学习潜水。背景是,当时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举办第五期全国水下考古队员培训班。通过领导举荐,罗斌赶上了这期培训。
当时,选拔水下考古队员,首先要求是在文博系统工作。“我也想去体验一下另一种世界的生活。”罗斌回忆参加培训班的初衷说。他的语言中,又有着一份水下考古生活带来的浪漫。
截至目前,全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共有100多人。其中,广东省近20个,东莞就有6个。
他说,东莞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都集中到了这里。
罗斌透露,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国家水下考古项目有需要时,项目组会发抽调函,在不影响本单位工作的前提下,他们会化身水下考古队员。“身兼二职,我得感谢有关领导对水下考古工作的支持、宽容。”
多年来,他先后参与了福建平潭小练岛、南海一号、南澳一号、辽宁丹东大鹿岛水下遗存调查等水下考古工作。
按“潜伴”原则,两两下水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罗斌刚结束南澳一号的阶段性水下考古工作,回到东莞。
在南澳一号的“南天顺”打捞船上,有消息透露,聚集着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考古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打捞局4个单位的精兵强将,或为“史上最繁华阵容”。罗斌正是这一团队中的一员。
目前,南澳一号的考古工作,主要为发掘船货、清理船舱和测绘船结构。
每天根据潮汐表,罗斌和队员们按照工作安排,检查装备,依次下水进行考古作业。
“南澳一号工地,能见度最好时也只有2米多。”他感慨,最好的天气也就持续2-3天。而此次他们下海作业时,打着手电筒水下能见度,也只有30-40厘米。
“这能工作吗?!”前来交流的韩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困惑又佩服地说。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罗斌和队友们每天按照“潜伴”原则,两两下水,每组45分钟左右。在考古作业完成后,队员们要在不同水深处停留,做完减压后再出水。
考古队专门设置了水下“潜水钟”,方便队员在水下交流和处理紧急情况;打捞船设有专门的减压舱,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并运用高氧潜水,大大延长了水下作业时间。
而在早前,罗斌也曾参加南海一号的文物试掘工作。
罗斌透露,南海一号正在进行发掘尝试。目前发掘方案已通过,明年将要实施。“具体内容我们不能透露的。”水下考古队员有严格的工作纪律,不能随便透露项目情况。
作业时遇渔民扔雷管炸鱼
波谲诡异的海底世界,什么样的状况都可能出现。水下考古,高危工种。可以说,每次都是拿生命做赌注。
水下作业时,入水绳是一条救命绳。但有一次,罗斌却把入水绳“弄丢了”。
当时,“我们顺着冲泥管,去解与水下桩础之间的连接绳(冲泥管与船上连接),准备收回冲泥管时,潜伴却一直解不开。后来,我去解时,水流突然变急,把连接冲泥管的绳子拽断了,冲泥管也不见了踪影。”
这一下,罗斌懵了。找不到冲泥管相当于不见了入水绳,出水时他就无法控制上升速度。如果出水速度太快,无法适应水压变化,就容易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当时,我只能不停地看潜水表,尽量控制速度,并祈祷不要太快。”幸运的是,他安全地回到水面,但却不知被海水漂到了何方。
再次幸运的是,上升一定深度后,水流不太急。10多分钟后,救援船找到了他。“这样的经历,再也不想有了。”现在回想起来,他还有些后怕。
还有一次在福建进行水下作业时,他正在水下,头顶突然出现轰隆一声“巨响”。“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他回忆说。
原来,几百米开外的水面上,渔民正在扔雷管炸鱼。水上紧急通知他出水。
这样的情况虽然不多。但却时刻提醒他,要万分注意水下情况和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比如,被渔网缠住或遇到水母被蜇等。
“出水时"注意头顶",也是最经常听到的话。”罗斌说。
他不停强调说,每一次下水
罗斌的一天
5:00:起床,吃早餐,准备并检查装备。
5:30:和同伴根据计划下水,到达A作业点,对船舱进行抽沙。
5:50:水面应急潜水员通过水下喇叭喊话,告知工作已经20分钟了。
6:15:准备出水,离开海底。
6:25:回到水面。告诉队长和下组队员,抽沙的进展情况。
(直到8:30 根据事先计划安排,不同的队员依次下水作业。)
10:00 开始清洗发掘出水的文物,拍照、测量、登记。
12:00 吃午饭。
12:30 开始包文物,并把文物搬运到指定的船舱。
(根据潮汐表,上午没潜水的队员开始潜水作业,上午潜完水的队员负责其他工作,直到所有队员潜水工作完成为止。)
19:00 吃晚饭。
20:00 开总结会。总结白天的工作,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责任编辑: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