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一位“90后”北京男孩,突然长跪在“面人彭”面前,要求拜师学艺。这一幕不是出现在电影里,而是发生在去年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里,当时现场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演。无独有偶,当时一位十几岁的小朋友,也每天都来跟景德镇瓷器大师刘敏学习陶瓷画法,而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来这里时,他以稚嫩的语气回答:“要是不来,过几天就看不到了。”这些观众的强烈反映,也说明了非遗保护的现状:几天的展会很快就结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很难看到这些珍贵技艺,更别提学习并传承了。
“重申报,轻保护。”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馆长陈四光如此描述非遗存在的问题。“光是留下资料放进博物馆,而不能让非遗技艺流传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法做到有活力的传承和保护。”就像京剧一样,大家都说它好,但有多少人看过京剧?有多少家长会带孩子去看京剧?
那么,如何让非遗“活”过来?陈四光认为,应该把非遗文化和旅游产品相结合,让非遗记忆和文化市场成功对接,通过市场流通实现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
可能大家会说,收藏市场里有关非遗的产品已经不少了,为何说非遗离市场还不够贴近?其实,目前市场上的非遗产品有许多的问题。比如,经济效益高的如象牙等高端奢侈品,如何在资源枯竭后进行技艺传承?经济效益低的剪纸等民间技艺,如何找到传承人?陈四光介绍说,北京市非遗项目珐琅技艺,近来只招到四个徒弟,还都是残疾人。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从大众全面认识非遗文化的角度出发。毕竟,非遗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大区别就在于它有完整复杂的工序,需要让大众仔细了解其中的过程,一旦了解,才能信以为“真”。这种真实,和文物的真假还不同,它是一种有参与、有体验的真实。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展示了美食制作过程,观众看了就想吃,而光是把食品放置在橱窗里,人们未必想去碰。打个比方,您会怎样信赖一个陌生人?是畅谈一天后好呢,还是没说几句话就让您掏钱好呢?
因此,展示并表演是进行非遗市场流通和传播非遗文化的关键环节。已经在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举办了四届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就对全国各省市的精品非遗项目进行了重点展示,也让这些非遗的传承人有机会面对市场和大众。否则,他们只是埋头创作,很难让大众知晓。比如,去年进行古法造纸展演的几位传承人,看到观众显得很紧张,而观众们反而更想知道这些纸到底能干什么用。观众或许不知道,他们是第一次走出家乡,来到北京,不知道该怎么宣传自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很多非遗传人都生活闭塞、拮据,缺少宣传。
而通过和大众的接触,非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可以得到实现。41岁的青海热贡唐卡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娘本,在5年前偶遇陈四光馆长时,还是默默无闻。“当时北京人还不太了解青海的唐卡,娘本最好的一幅唐卡才卖5万元。我感觉他的作品不错,就把他带来北京做展示,后来他每年都来。5年后,娘本不仅评上了国家级大师,一幅作品能卖出200万元的价格,甚至快成了青海热贡唐卡的文化大使。”陈四光说,要不是来北京做宣传展示,娘本光是自己画,能否坚持下来这么多年还是个疑问。所以,提供展示的平台很重要。
“只要是精品,只要能让大家看见,非遗产品不愁卖不出去。”陈四光说,去年河北的老粗布制作技艺前来展演,他自己也赶紧去展台那买了一件衬衣,否则都被观众给抢光了。还比如,当时上海的顾绣传承人现场做了一个只有一平方尺大的虎头,就立即被一名观众以30万元的价格买走。
一年中只有几天的时间,十几二十个项目,只展示关键工序,陈四光觉得还不够。“目前国内有2800多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00多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需要来展示技艺的人还很多。”他希望能做一个“永不落幕”的非遗馆,每省选择10到15个非遗项目,让这些非遗项目传承人常驻北京,将每一道工序都展示给观众看。“让大家弄明白那些树根怎么一步步变成纸的。”这便是陈四光所想的长远规划——率先在北京打造专门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在这里,中心将向游客收取参观的门票,并建立专门的非遗商品售卖区域,帮助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获得经济收入,从而解决非遗生存和传承的问题,“将为非遗项目输血变为非遗项目自我造血。”在这里,文化、旅游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它们可以一起良性循环并发展。之前光是欣赏非遗技艺而无法亲自拥有非遗产品的观众们,今后就能在这里得到一站式购物与娱乐体验。
陈四光还设想,全国各大省会城市都可以效仿,它们各建设一座非遗中心,这样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股“以展示带动流通,以流通实现传承”的非遗保护热潮。“这样既满足各地游客娱乐的需求,也弘扬了带有浓厚地域特征的文化价值,何乐而不为?”
从宏观的角度看,如今北京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国际大都市,就算没有重大活动或者节日,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常会蜂拥而至。除了可以游览故宫、长城等物质性文化遗产外,各地游客自然也希望饱览精彩的非遗技艺展示,以及收藏蕴含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非遗产品。就像陈四光所描述的那样,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携带非遗工艺美术作品回家,在24小时之内就可以将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地,“这不就是中华文化价值输出的一个好方式吗?”
责任编辑: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