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贵 中国文物网
(中国文物网 陈万贵) 23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重阳节,如今的重阳节被赋予了尊老、敬老的色彩,1989年我国已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义为老人节。然而,在重阳老人节来临之际,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却并未体验到浓浓的重阳情怀:冷淡的“银发市场”、冷漠的青年群体,这些都在重阳节里扮演着主角。
同时,相较与妇女儿童群体,相较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老龄群体的关注度并没有那么高,自然,对政府对老龄群体的支持与扶持力度也没有那么大。然而,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口将会越来越多,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会达到4.78亿,这将意味着每三个人之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主席刘红尘向记者表示:“我国的‘银发危机’短期内难以解决,社会化养老事业任重道远。”
教育的缺失
“我个人对现在的教育持批评态度。”在谈到当代青年对重阳老人节的淡忘问题时刘红尘显得有些激动。在刘红尘看来,这个社会缺少什么就倡导什么是我国近几年来的教育方式,反过来讲,教育所倡导的,肯定就是现在所缺失的。而这些年来不断倡导着人性的回归、良知的回归,正是由于社会上人性的缺失,良知的缺失。“‘小月月事件’以及老人倒地不敢去扶的系列问题背后所透露出的都是教育问题。”刘红尘说道。
尊敬老人、爱护公物、礼让有序……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本上不断在重复着这些很简单的道理,然而,一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青年人就会忘记让座、排队等很简单的道理。 “我于2010年7月12日组织过寸草心培训班,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在培训过程中我就发现,不尊敬老人、打饭不排队、买东西不排队、习惯说脏话的现象在学生当中相当普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常跟家里人沟通,没钱了才沟通,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姥爷姥姥的生日。公交车上,刚刚参加完敬老培训的青年人都不主动让座。”刘红尘不无惋惜的说道。
而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在刘红尘看来都是当今教育缺失所造成的不良风气。“我们的教育流于形式,很多教育只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刘红尘说道。
解铃还须系铃人,教育缺失所产生的问题还必须依靠教育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幼儿园、从娃娃抓起,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还没定型,但是已有初步的方向,这时候再矫正就会比较困难,而娃娃还是一张白纸,你灌注什么样的思想,对他来说什么样的思想就是对的。”刘红尘说道。
同时,学校的教育是一方面,家庭与社会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刘红尘认为,应该形成:政府号召、社会参与、个人实践的模式,从各自角度推动教育的发展,解决教育存在缺失的问题。“与此同时,针对现在不敢扶、怕扶摔倒老人的问题,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事情的发生。比如:有相关法律可以给救老人者撑腰,出现法律问题的,政府可以提供支持等等。政府若是能够为好人做好事留下的隐患买单,对老人冷漠的社会事件将会减少很多很多。”刘红尘说道。
针对当代青年对重阳节不断的淡忘的问题,刘红尘认为:“还是政府应该去做一些事情,而现在保护、弘扬传统文化这一些方面的工作恰恰是民间做的比较多。弘扬传统文化,使青年人记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政府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民营养老机构举步维艰
“我国的养老院数量,按照人口的发展趋势来看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大建特建,”刘红尘说道,“根据西方社会的设定,百分之七的老年人在机构养老,而我国设定的是百分之四的老年人在机构养老,但是现实却是连百分之一的指标都没有达到。”然而,截止2011年底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85亿人,到2013年底将超过2亿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件大事。
如此庞大的老龄群体对民营养老机构来说似乎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大蛋糕”。然而,刘红尘却表示,对于民营养老机构来说这些却“更像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火爆现象,许多民营养老机构却存在“吃不饱”的窘境。“民营养老机构的条件相对较差,离市区比较远,收费也较高;而公办养老机构常常大多市区内,硬件、软件等方面都比民办养老机构好一些。”刘红尘说道。虽然,由于民营机构的条件差、收费高,而导致的发展困难看起来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但是“由于养老院是成百上千万投入的,而且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收入却是一点的点回来。现在很多民营养老院都是负债经营,在这种境遇下,他们不可能用更多的钱去改善基础设施。据我了解民营养老机构90%以上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刘红尘说道。
尽管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老龄化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在养老机构方面光依靠政府的投入会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民营养老机构良好的发展显然能更好的补充政府在养老问题上投入的缺口。然而,在当今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显得比较乏力,刘红尘表示:“在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上政府还应该大力扶持,政府制定的许多政策在现实中还没有到位,土地的问题、养老床位的补贴问题都不到为,导致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不足。”
社会化养老大势所趋
每年以百分之三点三的速递增的老龄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421、6421家庭结构的产生……刘红尘认为,老龄人口的不断攀升;一个家庭存在多位老人的状况将会使得社会化养老成为大势所趋。
“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涉老政策,从98、99年开始就成立了老年法的修改小组,在国家财政紧张的这些年政府依旧在不断重视养老事业的发展,今年出台的老年法修订草案、就老年痴呆症更名等等事情,都说明政府在重视养老问题,全社会也都更加重视老龄工作。”刘红尘说道。然而,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很难完全解决我国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针对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国务院制定了一个“9064”政策,即百分之九十的老人在家养老,百分之六的老人在社区养老,百分之四的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刘红尘说道,虽然,现实表明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人口比例不足百分之一,但是,随着老龄人口不断的增加,6421甚至8421家庭结构的出现,家庭养老就不可能负担起家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6421,8421家庭中即便家中年轻人全职照顾家中的老年人也不可能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刘红尘说道。
在社会化养老中,机构养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机构养老可以能弥补青年人照顾老年人时间上的不足,同时也能有效解决政府、家庭在养老中所存在的问题。”刘红尘表示。在养老问题上,国家一直在努力,“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列政策,国务院加强社会化养老的通知,再到各地都在重视这个问题,表示养老问题已经得了政府、社会的重视,”刘红尘说道,“以后的发展中,政府针对老年人养老的政策肯定会越来越多,支持力度也会越来越大,社会化养老趋势不会以某个人,某个机构、政府的意志为转移。计划生育加剧了老龄化发展等等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化的养老趋势必然势不可挡。”
对于老龄化迅速发展所产生的“银发危机”,政府在重视,社会在重视,教育在重视,然而,客观存在的漠视、淡忘老年群体,以及老龄化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养老问题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要想彻底解决“银发危机”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