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相对集中。

香港、台北、大陆三地先后出现收藏热,这一点是共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富比、佳士得进驻香港看好了当地的市场。1990年香港人均GDP 1.34万美元,台湾GDP约合8124美元,出了一大批收藏家。进入新世纪,大陆收藏热兴起以及“亿元时代和亿元拍品”的出现,背景是2011年人均GDP达到6838美元,北京、上海人均达到12000美元。并且传统的“均贫富”的分配思路被打破,出现了一批拥有数亿元、百亿元资产的实业家。

(二)近三十年的和平环境是收藏家产生的温床。

乱世藏金、盛事藏宝。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证明这一点。现在两岸三地共同推进收藏热的兴起,共同推进中华收藏文化的传播,与和平的气氛以及开放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认识的很多台湾同胞都在内地从事艺术品收藏和经营。

(三)法制的健全和保障。

以往艺术品收藏和交易,香港的条件比较优越,没有文物和税收的诸多限制。以内地为例,1949年以后对于私人收藏和交易缺少制度保障,以鼓励国家收藏和国家文物店经营为主。现在的《文物保护法》一方面继续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另一方面开放私人收藏和民间经营,古玩城和画廊的大批出现即证明了这一点。《拍卖法》的颁布,确保了这一交易平台在内地的建立,使收藏、投资和交易变得公平、公正、公开,买卖便捷,规模扩大。2011年最大的拍卖公司嘉德销售121亿元,保利销售112亿元就是一个例证。这是以前如荣宝斋、朵云轩门店销售所无法达到的。

除此之外,中国大陆《物权法》的颁发,也对私人财产给予了明确的保护。

(四)投资热的推动

这一轮华人世界的收藏热与历史上的收藏热不同,不是单一的文化原因,还在于收藏成了投资理财的工具,给人们带来财富增值。由于艺术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造成大批资金流向收藏领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行的香港、台北、新加坡藏家,在这一轮投资热中抛售自己早先的藏品,往往有十余倍、几十倍的收益。这对人们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和鼓励。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书画、官窑瓷器上涨了五十至八十倍。上世纪九十年代顶级拍品以百万元计价,如今已以亿元计价。世界规律艺术品投资回报24.5%,被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华人收藏所打破。加上中国的GDP总量是美国的47%,货币发行量已超过美国,大批资金流向文物和艺术品,许多人从中获利。中华传统上以黄金、大米保值的观念被艺术品所取代。例如:

1.张大千《晚山看云图》1993年成交价143万,2005年上海保利重拍500万,2009年上海天衡三拍成交价1960万。

2.徐悲鸿《巴人汲水图》1999年7月成交132万,2004年再拍成交1650万,2010年三拍成交1.71亿元。

3.曾巩《局事帖》90年代中期在美国纽约拍卖50万美元,2010年保利拍卖1.08亿元。

4.任伯年《华祝三多图》90年代上海德康180余万,后再拍2860万,2011年西泠印社三拍成交1.67亿元。

5.《清乾隆帝御宝题诗白玉圆玺》2006年在法国第戎拍卖行成交100.8万欧元,2007年苏富比春拍4625万港币,2010年春苏富比三拍成交9586万。

6.2011年5月嘉德拍卖陈逸飞《山地风》成交8165万元,而在17年前成交价只有286万元。

7.2010年6月吴冠中《长江万里》瀚海拍卖5712万元,仅相隔一年半,2011年11月北京艺融再拍成交1.49亿元。

8.1984年台北蔡辰男先生以3.3万美元购入《乾隆青玉螭龙玉玺》,2010年6站台北宇珍重拍4.82亿新台币,涨价442倍。

9.2006年中国嘉德以2160万拍出“过云楼藏书”包括宋版《锦绣万花谷》40种,2012年6月在京再拍成交2.16亿人民币。

10.张大千《爱痕湖》1992年苏富比春拍180万港币,2010年嘉德再拍1.08亿人民币,增50多倍。

上述经典案例和艺术投资基金的出现,说明投资驱动收藏是眼下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它也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作用,让全球领略中华艺术的神奇魅力和价值。这种投资,也使艺术品经营成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2011年大中华区最新的统计艺术品交易已达到人民币2108亿,包括拍卖975亿,画廊和艺术经纪351亿,出口30亿,网上交易12亿,现当代原创工艺品590亿,衍生品150亿。

(五)全球化、信息化的条件

中国收藏能达到如此的热度、规模,在国际上产生如此的影响,在于目前是一个空间打通的时代。虽然还有文物法规和关税的限制。但在过去的20年内,艺术品、收藏者、价格和信息这四点已经统一起来。

1.艺术品在大中华区流通。主要的地区是台北、香港,其次是华人集中度比较高的新加坡、北美,和中国大陆。时下开发北美市场,是很多拍卖公司在做的重要工作。

2.收藏家和投资人也在全球移动。近年海外拍卖会华人约占75%。包括新开的东京中央拍卖会,几乎是华人收藏家的竞拍场。海外的一些高价位也由华人所创造。

3.价格高启和完善。中国内地以美术品包括书画为主、香港以瓷器和珠宝为主的价格体系初步形成。价格越来越透明,越来越统一。这也有利于大中华区艺术收藏的发展。

4.借助媒体和互联网,信息流畅通无阻。台北的《典藏》、《艺术新闻》、《大观》也在大量刊登中国大陆的艺术咨询和吸纳当地的读者及广告。

这种环境促成了华人收藏的交融和兴盛。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收藏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责任编辑:ZF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