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个称号,不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了。一旦保护不力,"非遗"的称号就可能被摘掉。

昨天,文化部对10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整、撤销的处理,这标志着我国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动态化管理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天津市红桥区回族大刀队等9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被调整。原因包括,保护单位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或没有独立账号,难以承担保护责任,以及原项目保护单位与实际保护工作不协调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是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感的稀有资源,"非遗"保护应该是一项神圣工作。可是,在一些地方,申请这个称号的积极性很高,却没有真正保护的行动,甚至把打着旗号、申请项目保护资金作为生财的旁门左道。

因此,对"非遗"保护单位进行动态管理,该撤销的撤销、该整改的整改,非常有必要。

《央广财经评论》,请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新闻出版界别副秘书长吴永强就此作出评论。

文化部对10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整或撤销,这种动态管理的办法,让人拍手叫好,这样的科学管理方式早就应该推出。实施这种动态管理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永强:这个确实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这次对建设非遗警告退出机制是一个有益尝试,设立这种退出机制对非遗市场的良性发展非常有必要,这样也对于一些避免这种一劳永逸获得声誉的时候热热闹闹,获得荣誉之后束之高阁、后继乏力等等这样一些现象和行为而进行规范。其次也有利于净化非遗市场或者非遗领域,对于名不副实有负众望,甚至欺世盗名的非遗项目,如果依然保留在非遗序列当中,毫无疑问会产生劣弊驱逐良弊的不良效应,导致好的羞与为伍,差的不以为然,这次设立这种惩戒和退市机制,就像资本市场的退市机制一样非常有必要。

梳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是非常稀罕的称号,现在似乎是遍地开花,仅仅浙江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87项,各地都在申请非遗保护积极性非常高,这背后有没有什么经济利益?

吴永强:毫无疑问,这背后不单单是经济利益,其实更根本的一点,长期以来非遗以及围绕非遗的一些荣誉申请等等一些行为其实成为一些地方官员炫耀政绩的标签,其次才是被所谓的商业团体绑架作为赚取经济利益的噱头,而不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的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

如果我们要真正的进行这些保护这些真正的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像表演艺术,比如大家熟悉的昆曲,还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手工技能等等,这些东西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需要投钱,是不是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支撑?

吴永强:确实这个提得很好,其实对待非遗应该摒弃认识一些现实中的误区,这种误区现在表现在两个极端的层面,一个是要过于保护,有的时候趋于保守,认识上的误区就走向极端,还有就是表现在过度开发,不管是非遗的继承人的个人名声的炒作还是非遗项目的过度商业性的一个包装,这都是很不好的一种表现方式,参考借鉴一些国际上的非遗的还有实际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和机制,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国际上在保护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吗?

吴永强:首先从认识上来讲,对于非遗项目首先应该确立的一个核心指导思想,不是为了所谓的赚取名声以及保护拨款或者商业开发,而核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弘扬人类文明,共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对人类文明成果、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以及诠释我们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所以这个指导思想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其次是从法规上立法,当前国内的对于这一块的立法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健全,从法制机制上设立一个有效的路径。第三个对于借非遗之名而欺世盗名甚至旁门左道的行为,要加大对他们的这种打击力度,对他们的惩戒机制。

责任编辑:lmk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