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2012年9月8日,为期3天的第12届全国村长论坛在武当山盛大拉开帷幕。这是一场积聚中国农民集体智慧的盛会,各地村长汇聚一堂,推广优秀村庄成功经验,展示带头人风采。
环球网高人访本期关注用文化产业盘活千年古村的北京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
环球网:环球网的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支书记您好。
支芬:您好,主持人您好。
环球网:我们高碑店村是京郊的大村,那么如何来利用北京的地缘优势同时又寻求一条和谐于北京的自我发展之路呢?支书记能不能给我们举两个例子。
支芬:中国北京尤其是我们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是离天安门最近的一个村庄,距天安门往东8公里就是我们高碑店村,所以在我们这个村庄实质上是在离城市最近的村是有他的优势也有他的劣势,优势就是因为北京是咱们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它具有离政治中心最近的一个村庄,所以应该是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都是非常浓的应该是,但是他这个是优势,劣势因为离城市最近,那就是为城市服务功能的各项功能都落在了高碑店村,那就是什么功能呢,你比如说大市政,高压线,还有道路,什么绿化这些都落在了高碑店村,所以把高碑店村原来有两千三百多亩土地,经过十多年的征、占基本上国家把土地都占完了,最后等于把高碑店村一个村的人口一个大村的人口留下了。
当然说村的人口也有了就是4/5的人口基本上转成了居民,但是当时有一个政策是转居不转公,所以这些人还是留在村里,是这么一个情况,作为高碑店村他实际上为什么说也有他的优势,他是一个离天安门最近的村庄,再有一个是一个千年古村,他在元朝时已经形成了村庄,并且当年有漕运码头,是一个皇粮商品的集散地,所以确实是盛极一时的,在按我们老百姓讲就是当时在皇粮商品集散地的时候是高碑店村具有大小商家大小店铺繁荣景象是盛极一时。
环球网:2002年接任我们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当时我了解到您是以整治环境为突破口的,能不能跟我们聊一聊您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支芬:当时我2002年进入到高碑店村以后感觉离城市这么近,离天安门这么近的一个村庄,如果要是垃圾遍地,人民生活都是处于很烦燥的感觉下,他是干什么都干不好的,所以首先从整治环境入手,清理各户门前的垃圾,实际上一个是整治环境,能够把村庄的环境治理好以后更重要的是清理出老百姓的一种思想,作为一种规范来整治村庄的建设和发展的最基础的一个东西,所以在村庄发展当中说整治了环境实际上是整合了人民的思维,转变人的思维方式,规范了人的行为,从这点上来进行我们村庄的第一步的发展,所以在整顿环境当中环境整治好了紧跟着我们就治理了一条穿村而过的通惠灌渠,当时通惠灌渠是因为是1958年大跃进那时候是为通县灌溉农田用的这么一条灌渠,40年下来以后就成了三不管地带了,两边都住着居民,中间有一条灌渠,两侧的老百姓就扔垃圾很自然的事,并且当时还埋了390多个坟,那就是我们如果不把这个全村穿村而过的大毒瘤挖掉,那村庄的环境你怎么治也治不好,所以当时我们就动用全村之力,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全村百姓组织两次千人大会战,用的是彩旗招展,占地广播的方法,党员干部带头谁家的坟第一个迁走,谁家的破房子第一个拆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利用了两个冬季的时间治理了全长1800米长的通惠灌渠。
当时在治理灌渠当中我们是迁走了393座坟,用以树代木的方法建成了一片小树林,实际上用这种办法,所以灌渠也治理好了,坟也迁走了,并且我们起一名叫仙人居,仙人居建好以后变成了一片小松树林。
环球网:一举两得。
支芬:一举两得了,实际上是这样。
环球网:看来整治环境不仅是生态上的一些改变,可能对于观念上民心上也是一种转变。
支芬:对,是的。
环球网:您刚才也提到我们北京是政治文化的中心,高碑店也充分的利用了这个优势,现在实行的文化兴村的战略可以说非常的红火,那么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下一步我们文化兴村的战略其包括哪些方面?
支芬:作为高碑店村不光是整治环境,还要让老百姓吃上饭,那就是从文化,因为他具有千年古村历史文化的底蕴,那我们就动用全村的百姓,特别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这些老人,挖掘出来就是高碑店村深厚的历史,漕运文化,我们打造了古典家具一条街,恢复了就是漕运年代大小商家大小店铺的繁荣景象,那就是我们在整治完打造了古典家具一条街以后,紧跟着我们在一条街的基础上发动全村百姓采用了支部主导,村民主体原址分界,商住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那就是我们从2006年北京市给我们高碑店村作为新村建设的试点以后,我们利用了三年的规划时间,拿到三年的规划,并且请周边的这些专家学者给我们论证,特别是我们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包括乡政府区政府包括市领导给了我们大力支持,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就是用组织村民用中国农村最传统的办法,组织农民一块翻建房,用这种办法破解了我们高碑店村新村建设的难题,因为高碑店村他是一个上有天罗地网,都是高压线,地下是横七竖八,全是排水管线,铁路穿梭,六道铁路穿梭,通惠灌渠穿村,所以是一个开发开不动的这么一个村庄,6000多口人这么大一个很古老的村庄,当时因为都是老百姓随便建房的时候,都建成了小胡同,都成了一米多了,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2003年开始看到这个情况以后从2003年开始禁止大家翻建房,那就是班子要管的住,立好了标准以后立好了规矩以后一定要管得住。
环球网:这是原则上的一件事情。
支芬:对,原则上,那就说为什么不让大家翻建房,说再建半点出路都没有,说不让大家翻是为了将来有了好政策以后让大家更好的翻,翻完以后让他有一个可持续发展,有一个百年不动,说如果你比如说2003年不管,大家来回翻,就老百姓等于把这个钱都造在他自己的房子上,并且翻完以后周边村民的矛盾特别大,谁家一翻建房就想长台平,他一长台平两边的老百姓就不乐意,所以矛盾非常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禁止了大家翻建房,实际上是为了现代的新农村建设,确实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2006年开始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以后,我们规划三年,采用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一层底商,二层三层百姓居住,但是如何把胡同拓宽,我们采取了按村民的原宅基地回缩15%,拓宽自己的门前的胡同,采用这种办法,那就是我们从2009年开始正式启动以后,我们利用了三年时间建设了半个村,等于把西区建设完了,西区建设完以后现在我们在认真总结自己的工作和不足之处当中,我们在认真总结了我们近10年来的工作,在近10年来的工作当中不要有说已经干的不错这种想法,说如果要是要有满足的欲望,那你这工作将来就不会发展太好,所以一定要看到他原来有成绩,但是一定要看到他的不足,那就是我们在东区建设新村的基础上,我们如何总结西区的工作经验和他的不足,把东区建设的更好。
那就是我们在今年年初,就等于启动东区的新村建设,东区新村建设我们把胡同拓宽到七米,原来就是西区的胡同是5到6米,东区扩到7米,东区全部作为地下停车,地上做一个非常好的景观,人居和经营环境和居住环境都是非常漂亮的,那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在总结工作当中感觉高碑店村的工作确实任务还很大,虽然干了就是奋斗过近期奋斗过十年下来以后,延续了就原来我们几任书记他们的工作以后,实际上就是高碑店村在目前为止,如果要是把新村建设全部完了,把我们的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全部打造好,确实还得需要5至10年的时间,所以目前我们的工作刚完成三成,确实还有七成还要去努力奋斗,才能把高碑店村的工作真正能够达到一个村民居住环境大大改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收入能够长久,再有把以古典家具为龙头的还有中医药港项目,还有我们的文化艺术新街的项目,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发展好以后,最后要把高碑店村真正发展成一个离北京天安门最近的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并且打造一个传统文化的一个旅游村,为这个做好坚实的基础,谢谢。
环球网:我想再问您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因为基层的领导干部可能角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您认为现在作为一个村支书记,他需要具备什么素质?这个可以聊一下吗?
支芬:我觉得村支书记一定首先要具备一种踏实工作的一种素质,不管是调到那个村还是干的是安排的是什么工作,一定首先要具备一个踏踏实实,第二我觉得一定要认真领会上级的各种精神,科学的分析本村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很好的科学规划,这是很重要的,第三个我觉得就是每一项工作要做出来以后一定要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如果说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完了以后百年不动,大家感觉还是可以,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每一项的工作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第四个我觉得就是在农村工作,一定村干部要体现一个公平,公平公正是干好你这个村庄就让老百姓能够心平气和的能够跟着党组织和村委会走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说如果你要是老百姓不缺吃不缺喝,最后他缺了公平的时候,他会造反,会出现很多的矛盾,所以一定要公平的对待每一项事和人。
环球网:确实是这样,基层领导干部其是需要具备这种踏实肯干苦干实干的精神,谢谢支书记这么长时间以来对基层的一些付出和努力,那么支书记做为一名女性的村干部,您的您在工作上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或者挑战?跟我们分享一下。
支芬:我觉得女同志有利有弊,实际上作为农村来讲我刚到高碑店村的时候我们高碑店村民都有一点不太接受,他说咱们村怎么掉一个女支出,到不了三个月就给他踹跑了,当时大家确实是有点信不过,因为村支出尤其是高碑店村六千二百多口人一个大村,来了一个女村支出,老百姓他不太认可,但是通过十年的工作下来以后,作为高碑店村还有一个特点,我们四巨头三个都是女同志,那就是村主任是女同志,村总副书记是女同志,我们有一个老社长是男同志,所以原来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实际上三个女人如果把心态放好,把事做公平,老百姓是绝对认可的,当然说在农村也会面对到这些比较淘气的孩子们或者说比较不讲理的这些大爷大妈,但是如果你要拿出真心和真诚和公平和公正来对待他所提出的每一项工作,他也是能够认可的,所以通过十年下来以后我们在2010年总支换届的时候,我们朝阳区拿高碑店作为试点,要三百多名党员只选总支书记,那就是我当时的得票率是满票,所以确实是得到了高碑店村百姓和党员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