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露 中国文物网
中国文物网:在诸多“洋节”的冲击下,我们该如何发掘、传承和创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融合并重焕活力?
艾君:纵观当今世界各种传统节日能够流行传承至今,我认为大都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信仰、崇拜、祭祀和纪念内涵和思想主题;2)具有广泛的民间习俗性和认知性;3)具有群体间融合性和非排他性;4)具有非职业性;5)具有自下而上的认可过程。所以,那些知名的、流行的节日,例如,圣诞节、妇女节、劳动节、老年节、父亲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情人节等等正因为具有了上述几个特点,节日一旦形成,便有一种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而得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时社会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留了古老习俗的影子,这是节日传承性的重要的、基本的表现形式。
但有一个基本的元素,就是节日要有明显的节日文化内涵和思想主题。(对于端午节,)我们在弘扬端午节文化的同时,不能忘记祭奠屈原。端午节非喜庆节,作为国家法定的节日,该把过节与纪念学习屈原活动结合起来。尽管从发展角度看,屈原之死值得商榷,但从历史角度去看那段历史,屈原面对祖国衰败,他无力扭转与接受,以死去唤醒国人的壮举是值得我们纪念的。这是一种爱国壮举,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文物网:任何文化的发展都要随着时代进行变革,特别是到了今天中西文化交流,新的时尚产生,都对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节日该如何与时俱进?
艾君:是的,当今世界处在一个文化兼容、共享并举的时代,任何文化的发展都要随着时代进行变革,在今天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西方文化无孔不入,本民族的新文化也在不断涌现,这都对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现实面前,传统节日该如何办?是继续守护传统模式还是在创新中发展呢?我认为,对待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科学的态度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发展,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节日的名称、内涵和思想,变化的永远是过节的思维和方式。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节实际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和一种对文明价值以及时尚生活的追求。所以需要找回节日文化的时代性,而不是一味地去复制追求传统性。
节日是什么?众所周知,节,即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世界上任何被广泛认可的节日的起源往往与信仰、崇拜、祭祀和纪念,或者与一定范围内的乡风民俗有关;其形成、被认可和广泛传承风行的过程大都有一定的民间群众基础、与民族民俗是分不开的。同样,我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有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被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而在民间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或纪念日。
民俗本身具有多元性,但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出现过许多次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共生、共存或者共发展的民间生活礼仪和规矩,使许多民族的习俗趋向一致或相似。我上面说过,纵观当今世界各种传统节日流行传承至今,我认为大都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信仰、崇拜、祭祀和纪念内涵和思想主题;2)具有广泛的民间习俗性和认知性;3)具有群体间融合性和非排他性;4)具有非职业性;5)具有自下而上的认可过程。但有一个基本的元素,就是节日要有明显的节日文化内涵和思想主题。我们来简单看看几个西方节日的特点。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我们都知道是个感谢母亲的节日,它传递的是一种感谢母亲的母爱文化。再譬如,圣诞节,尽管它是一个宗教节日,但传递的是一种平安、太平、和谐。到中国后,用“苹果”寓意“平安”,缘于谐音,后来变成传统。这层寓意和过节方式很有东方色彩,将中国的文化元素孕育其中。情人节,传递的是一种对爱情的执著,这样的节日文化以及传播的文明道德思想,不需要鼓动,民间都会自动接受,因为其反映的节日文化没有国界,是人类进步道德的普世文明观。
但是,反观我们本民族或者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则会发现,节日文化思想总不是太明显,表现的主题含糊其辞,各种传说无奇不有。
譬如,春节,传说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一些专家也是越挖越多、越说越邪,可有多少人、多少学者在本着注重弘扬春节的吉祥、团圆、和谐这个主题去挖掘和宣传呢?我在许多文章中讲过“用自己的方式过吉祥大年!” (《当今世界华人如何过自己的传统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也都存在差异。其实,春节就像我们小时候手中把玩的那块橡皮泥,只要想象力够丰富,你可以把它玩成任何你喜欢的形式,不变的是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节日主题。“我用我的方式过年”,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过年的意识变革。我说过,以不变以应万变。不变的是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节日主题;变的是让春节文化永远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以自己的方式,过时代的意识,过传统的节日!
那么,传统节日该如何与时俱进?
一是创新发展,在内涵、思想主题上下功夫并加以弘扬。从发展角度和世界普遍接受观看,我们许多节日不应总围绕起源、名称、习俗和过节形式做文章,而应在内涵、思想主题上下功夫和加以弘扬。
在我看来,我们许多传统节日都可以具有鲜明的普世主题思想内涵,例如,可以这样对外宣传主题:春节就是“中华吉祥节”;3月5日雷锋日宣传为“中华爱心节;清明节宣传为“中华祭奠日”;端午节宣传为“中华爱国节”;七夕节宣传为“中华情人节”;中秋节宣传为“中华团圆节”;教师节宣传为“尊师节”等等,这样的定性才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态度,才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观念,才是一种弘扬主流文化和普世价值观,这样带有人类文明与发展的节日文化何愁不走向世界呢?
二是“两条腿走路”,世界优秀的节日要吸收兼容,我们的也要走出去,避免搞“修道文化”,不走“文化锁国”之路。在节日文化建设上,要“两条腿走路”,好的东西、有影响力的、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我们不要回避,不要关起门来走“锁国文化之路”。同时也要改造我们传统节日,打造有公信力与影响力的节日品牌。中华民族毕竟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但是,近百年来,我们的自傲、自怜心态,造成对好的、有影响力的、有普世价值的外来文化接受过少,我们的文化成为了“修道文化”,关起门来守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守了几千年。应该承认,在文化建设上,我们落伍于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大潮流,我们还坐在祖宗的太师椅上看月亮,没有很好地利用国际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好时代,吸取别人之长,发展自己的文化。尽管中华文化有着其独特性,东西方文化存在着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也存在差异,对文化的审美以及衡量标准也不同。但这都不是我们应该独立于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之外的理由。在节日文化建设上,我们要站在中国看世界,同时也要站在今天看历史,要站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大潮流中去认真思考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不能以主观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机械主义的文化观看待文化发展问题。所以,我的观点就是,“两条腿走路”,世界优秀的节日要吸收兼容,我们走出去的同时,也要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思维,站在世界发展的视角,认真审视我们节日文化的不足,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世界意识的节日文化品牌。
三是倡导“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再加 “它为我用”。实际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只是我的传播方式与那些所谓的国学家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在关门守护,而我在兼容并举,就是好的西方节日我们要提倡,但同时我们要把自己的一些民间习俗融入其中,就是说,“我用我的方式过西方的节日”。著名民俗学家赵书先生就看出了我的用意。他说,“把中国民俗融入国际节日,有益于本土化,艾君发现了这一点并在做着努力,值得大家注意。” 四是要研究青少年的文化、生理和生活需求,把节日打造成具有一定内涵的青少年娱乐盛会。节日永远属于年轻人,没有年轻人就不会有节日的气氛和文化气息,而大多数“洋节”顺应了当今年轻人对娱乐文化的心理需求。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实,过节过的是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大多数“洋节”之所以能在中国有市场最根本原因顺应了当今年轻人对娱乐文化的心理需求,而我国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在复制过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亲访友,就是请客送礼走亲戚,更多崇尚的是一种吃喝饮食文化或一种人情世故文化,这背离了现代年轻一代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所以需要找回节日文化的时代性,而不是一味地去复制追求传统性。五是需要有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理念和思维。以民族节日文化为根基,以世界节日文化发展特点为潮流,从高思维、高起点、高走向、高标准,培育我国节日文化的思想土壤,策划、制定出一整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节日文化品牌打造计划,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评选氛围和良性循环机制,建立起多形式的民众参与和专家参与机制。要有品牌塑造和保护意识,不能闭关自守,要有开放意识,让一些节日走出“家里游戏”,以与时俱进的思维,科学发展的意识,努力走出国门,打造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知名节日。总之,在国际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要想进一步发挥中华节日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们还有许多理念和意识的禁锢需要打破,需要转变。
节日文化属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本身具有多元性,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出现过许多次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共生、共存或者共发展的民间文化,使许多节日习俗趋向一致或相似。而今的世界,也正在步入一个文化兼容、共享并举的时代,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否走出去与世界节日文化兼容、共享并举,在思想意识上,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操作方法上还需要创新发展。也许路还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