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关中塔庙始祖”美誉的法门寺曾一度希望赴港上市,然而时隔一年之后,这次宗教领域的资本市场尝试于今年5月宣告搁浅。近年来,法门寺、少林寺、滕王阁等一些经典文化景点相继沦为经济话题,或传出要被打包上市、打着对投资者负责的幌子用门票赚钱,或传出面临低价收购,被商家视为摇钱树、聚宝盆。

玩不起的风景伤不起的心。犹记得今年清明小长假左右,不少景区门票争先恐后地迈入了“百元时代”,弄得近九成网友叹秀美河山一个个争先恐后唯利是图;倏忽数月,各色景点又打起了资本市场的主意,要么攀亲地产、要么抱团上市,“变现”的决心尤其彪悍。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景点玩“钱术”的浪潮中,地方部门的姿态已是司马昭之心。就像一个高调出来卖艺的孩子,家长一边收钱一边愣说“不知不觉”——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回到核心问题上来,以所谓“涵养心灵的场所”等为诉求、借助舆论压力灭了景点圈钱的美梦,其实终究是不甚靠谱的做法。景区能不能上市?这个问题不需要道德诡辩,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个伪问题。先来看看实践吧:A股市场上景点公司早已屡见不鲜,譬如北京旅游,旗下拥有潭柘寺、戒台、灵山、妙峰山景区等多处宗教旅游地的商业开发和收费权,公司2011年年报披露,当年旅游服务收入达到1.6亿元,从上述几项宗教资源中获取的收入超过1亿元;峨眉山A则在其年报中写道,“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一切以创造利润为最终目的。”既有先例,何拒来者?

再来说说几个并不复杂的道理:一方面,旅游市场需求井喷已是客观现实,业内的看法是,人均GDP在1000美金对应是观光旅游,2000美金对应是休闲旅游,3000美金对应的是度假旅游……这些年,旅游市场被关注,既是因为景点自身“看点”不断,更是公众日益蕴蓄的观光需求使然;另一方面,将旅游景点推向市场,既缓解了财政兜底的“全包”压力,也更容易在市场上玩好“吸金大法”,地方政府自然乐此不疲。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至少有27个省区市制订的“十二五”规划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的领头产业。

从实而言,没有人会指望在景点过柴米油盐的日子,也不是见不得这些名山秀川改制转型。公众所关注的焦点无非有二:一是你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后,会不会变戏法一样不断对门票价格加码?二是圈钱之后,公共资源的底线还能不能恪守、国有资产会不会成为“私家后花园”?这两个问题回答好了,谁管景点、怎么去管,对普通游客来说,又有什么重要呢?

最大的问题不是景点能不能资本化运作,而是在资本化、市场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的时候,公益原则如何兑现、程序正义如何履行。譬如山西吉县发现“女娲遗骨”事件,吉县官方通稿称,23位专家已对“女娲遗骨”达成共识。近日,涉事专家“反水”,而通稿撰写者也已为“自己加入感情色彩”自请处分。一场闹剧,终于真相大白。值得反思的是:公权在旅游开发中秉持怎样的姿态、专家如何在权威话语中珍惜自己的羽毛、景点如何在营销中守住公序良俗的底线……凡此种种,都指向“规则”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国旅游产业占GDP只有4%左右的时候,读懂景区景点的上市梦、正视地方部门的旅游焦虑,远比一味压制与打击更为迫切而理性。旅游景点上的诸多乱象,涨价也罢、杜撰也好,无不折射出核心规则的阙如。就此而言,全国层面的旅游景点监管与运作体制,不能只是阶段性涨价禁令,是到了该专业“亮剑”的时刻了。


 

责任编辑:ZF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