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学界热论的话题,在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这些话题,中国文物网专访了伦敦大学考古学院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专席研究员汪涛先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专席研究员汪涛

中国文物网今年的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和文化繁荣”,您如何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汪涛:文化繁荣肯定跟文化遗产是分不开的。这几年文化遗产是个热门话题,从政府到民间对文化遗产都非常热心,而且有很多样的活动。我觉得这两者是共同的,但文化遗产又不单纯等于文化繁荣,我觉得还是应该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或是我们学术上要进行一些新的阐述,这样才能够正确的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不然的话,很可能文化繁荣反而会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

中国文物网您觉得现在我国目前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如何?有什么建议呢?

汪涛: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看到这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保护文化遗产,也有很多机构在做这方面的事儿,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情,跟十几年、几十年前比,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大的发扬。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有很多地方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导致一些文化遗产特别是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开发,这样一些名胜古迹就遭受到不同程度上的一些损害。所以我觉得文物部门,不管是研究文化遗产,还是管理文化遗产这些部门,应该从这方面多做一些考虑,就是如何在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的同时也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物网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进程加快,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而导致不同程度上的文化遗产的破坏。您觉得城市规划建设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并行不悖吗?

汪涛:文化遗产和现代城市发展这两者是一对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很难调和的。因为在搞城市发展的时候它一定要涉及到新的改造,那么这种改造的过程里面,必然的会对一些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一些破坏,那么这就非常需要政府决策部门和设计部门怎么才能够考虑合理的利用,以保护这个文化遗产不被损坏。我们今天的生活标准,不光说有一个新楼住就行了,还会希望周围有很好的文化景观,这个文化景观就跟我们的文化遗产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地产商对文化景观的考虑一般是不太够的,至于说是不是所有开发商都是这个情况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我到了很多地方,大家对因为城市的工程建设而破坏了文化遗产是有很多非议的,有很多批评的意见。

中国文物网国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如何?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吗?请您举例介绍一下。

汪涛:英国的情况我比较熟悉,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做得非常好了。就拿伦敦来说吧,它把老工业区进行了改造,把它变成了当今伦敦城市发展的一部分。看狄更斯的小说你就会知道,19世纪时伦敦的生活质量是非常差的,比如说是现在一提到伦敦就想到雾,那个就是黑的看不到天日,谈到的都是雾都,泰晤士河当时的水也是很混的,没有鱼的。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在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他们也考虑到怎么样才能把这个文化遗产和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所以现在到伦敦是看不到大雾,很少看到大雾,而且泰晤士河也有鱼了,人也可以游泳了。它是从民生这个根本点出发进行保护的。我们的文化遗产,也一定要跟当今的社会发生关系,但不是单纯地利用,单纯地吸引旅游者,这样的话会对文化遗产产生很大的破坏。但伦敦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面,把古城、自然环境和一些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了更全面的考虑,我觉得这个“全面的考虑”可能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方面,就是不要单纯的文物部门只管文物,环保部门只管环保,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综合起来考虑的问题。另外比如说欧洲一些国家把老城保护下来,在老城之外重新开辟一个新城。北京的老城已经完全没有了,但你到西班牙,你到很多欧洲的名城就会发现,它原来的那个城市基本能够保存下来,同时也不影响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他们有新的那个居住区和商业区。

中国文物网文化遗产是否应该走产业化道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汪涛:对这个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我是支持的。从这个总的方向看,我觉得一方面它是一个必然性,文化遗产它不产业化,它就不是文化遗产,那我们可以研究文化传统,哲学,文学,文化遗产之所以在今天的社会里面重要的话,就是它变成一个产业,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来把这个产业做好,就是你可能把这个产业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差,你可能很快就破产了,也可能把它做得很繁荣。文化遗产是个特殊的产业,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而是一个文化的产业,所以我们对文化产业,或者文化遗产变成的产业,要有一个新的评估标准,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判断它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而这个判断的标准不能单纯的说赚了多少钱,而是说它对人的精神生活起到了多大作用。

中国文物网最后请您为即将到来的文化遗产日做一个寄语吧。

汪涛:我希望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之间的融合,能做得更好。等到将来有一天我们提到文化遗产时,就会觉得文化遗产真正的变成了我们生活里有机的一部分。那样的话,我们的文化遗产就能够保存下去,就能够发扬光大。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