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今年是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在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中国文物网将对话博物馆,为大家解读今年的主题!-----访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

中国文物网(编辑 尉露)中国文物网: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是“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您是怎么样理解这个主题的呢?

郭小凌:在当前这样一种形势下,各国的博物馆都面临着挑战。当然这个挑战可能不太一样,比如说对于欧美的这些国家的博物馆来说,无论是公立博物馆还是私立博物馆,可能它面临的,特别是像私立博物馆可能面临着生存的问题,公立博物馆面临着经费减少,影响到博物馆的职能发挥的问题,所以每一个博物馆的馆长都在想方设法应付资金短缺这样一个难题,这是我这两年去发达国家博物馆访问和国外博物馆同仁会晤的时候感受到的各国博物馆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

对中国来说,我觉得情况不太一样,比如对中国公立博物馆来说主要的挑战不是资金短缺,当然始终这也是一个问题,但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觉得大的挑战还是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到现在已有了三千多家,各地都在建新馆。我们的博物馆如何练好内功,把自己的博物馆各项职能——比如说收集、征集、整理、研究、展示、服务等这些功能——能够高质量地发挥出来,这可能是我们国家的博物馆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就内在质量来讲,我们博物馆的历史还比较短,不像发达国家的博物馆事业,已发展了几百年,高校能够开设非常完善的博物馆学的课程,进而培养出专业的博物馆事业从业人员。而我们则因为发展得快,博物馆学还刚刚建立,教学队伍不足,课程设置有很多缺漏环节,这导致博物馆从业人员的队伍、素质还有很大提高和改善的空间,因此说中国的博物馆总体上的质量还是和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有一定差距。当然一些国内一流的博物馆在某些方面做得也不错,比如说展览,对公众服务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但这并不是普遍的现象。我们看到欧美博物馆,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博物馆,都是窗明几净,展厅环境非常宜人,各种服务的设施,比如说存包,各种语言导览设备、标识等等都非常完善。从一个小博物馆的小的方面,就是对观众服务的方面,我们国家多数博物馆还有文章可做,还有很大的文章可做。如何提高国内博物馆的质量和水准,使博物馆的所有职能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是我国博物馆面临的挑战,我个人认为。

中国文物网:请结合目前国内博物馆的情况,谈谈我们应如何加强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从而发挥博物馆的职能。

郭小凌:我觉得要使社会或者公众愿意到博物馆来,喜好博物馆,比如说每年都可能要来两次或者三次左右,这需要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教育水准的提高。我们馆在2005年底开馆以来,对观众做过多次调查研究,比如说在免费开放之前,70%以上的观众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之后,60%左右的观众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表明,要公众关心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文化设施,自觉地到博物馆参观,需要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准的提高。随着普及教育,普及初中教育,一些城市普及高中教育,还有大学扩招,国民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是社会对博物馆认识的文化基础。博物馆、公共图书馆这种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第三文化空间,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会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的提高、教育的普及而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认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闲暇放到参观博物馆或图书馆等等这些大型的文化空间当中去。

而且,现代的博物馆又都扩展了一些功能,比如说它也是一个公共消闲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喝茶,可以品咖啡,可以吃饭,可以聊天,同时又可以欣赏历史和文化。所以可能整个的国民教育的水准的提高,生活水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一年平均到博物馆两次,两次以上,这都有可能。当然博物馆的展览与各种社教活动要办得生动有趣,能够吸引人,要有新鲜感、有内涵。相信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内在质量的提高,各地的博物馆都会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具备魅力的展览。

中国文物网:现在科技发展迅猛,那么首博对新媒体技术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应用呢?

郭小凌:对于博物馆来说,如何运用新的信息技术,这在国内外博物馆界也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是靠实物说话还是靠声光电气这一类技术手段来说话,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都尝试过,有的效果不错,有的差强人意。作为一种展示的主要手段还是一种辅助手段,我觉得这是可以商量的。

各国的博物馆人都认为需要这样的手段,只是在怎样的程度上,我个人觉得还是作为辅助手段比较合适一些。因为博物馆毕竟是一个靠实物作为证据来说明历史和各种文化艺术现象的一个机构。一些文物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世界那几个最有名的博物馆的展览中,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得很少,采用新技术较多的往往是藏品不足的博物馆。首博在应用新媒体技术方面做过自己的尝试,特别是新馆开馆以来,比如说北京史一些场景当中用了一些视频的呈现形式。在我们的放映室里面放映的《伟大的北京,辉煌的北京》那个片子,12分钟的一个短片,从周口店猿人开始到现代北京,用的是新媒体形式。我们的临时展览和其他常设展览当中也间或使用这样一些手段。这里有基本原则,就是新媒体的采用必须有利于展览主题的呈现,不能为技术而技术。

中国文物网: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快到了,首博准备开展哪些纪念活动呢?

郭小凌:每年5月18日首博都会结合国家文物局和北京文物局布置的一些任务,开展比如说一些仪式、专题展览等活动。今年5月18日我们搞了一个博物馆的征集摄影的比赛活动。另外北京电视台给我们拍摄了在首都博物馆开放平台上工作的工作人员的电视片,5月18日离5月1日不远,中央要求下基层,走转改,我觉得这一拍摄有这样的意思,把镜头对准我们的博物馆的基层的工作者,在5月18日将放映。此外,我们还将有《北京明清文物精品展》、《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千年宝藏 盛世重光——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等三个新的展览对外正式展出。

中国文物网: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请您对博物馆事业以及博物馆人给一句寄语。

郭小凌:5月18日是我们博物馆人类似节日一样的日子,借这个机会向我们博物馆人,表达一下博物馆人的共勉,让我们继续努力工作,把我们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推向前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郭小凌简介:

男,1950年11月出生,辽宁沈阳人。历史学硕士,教授。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曾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世界上古史和西方史学史。2005年11月起任首都博物馆馆长。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maggie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