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汉代玉凳”拍出2.2亿元”的新闻引人热议 ,如此天价令人嗔目咋舌,然而汉代有无凳子也让人质疑声不断。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邵晓峰明确表示,汉代人席地而坐,不存在这样的“凳子”。这背后是炒作还是诈骗不得而知,但归根到底是一帮富人拿巨资和文物在做买卖游戏,拿着我们的家底开玩笑。

中华上下五千年沉淀了无数的文物,或字画或器皿或玉石。它们都是文明的见证,都是历史的积淀。不去计算它们的价值,单是它们身上散发的那股沧桑厚重,已经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了。文物发掘粗枝大叶、文物造假盛行于世、文物保护屡遭失窃,对文物无视与作弄,老祖宗留下来的家底与文化,就这样让一些人无视、造假、戏弄。

南京一古墓因施工方急于赶工把古墓挖得没有任何考古价值,造假的“金缕玉衣”也骗过了专家的“法眼”,广西大瑶山境内一东汉古墓因无人看管而遭盗掘,有人看管的故宫(微博)博物院文物失窃,即使找回,也是对博物馆安全系统的一次沉重的打击。凡此种种,对我国文物重视程度、保卫系统、辨伪能力都抽了一记重鞭。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解决了温饱、奔上了小康的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文物市场,随之引发了一股收藏热,看到了商机的境外机构也纷纷涌入。一时间,秦砖、汉币、元青花、明清书画等等,凡与“古”沾边的东西都成了宝贝,价格越炒越高。受巨大经济利益地诱惑,越来越多不法分子干起了挖人祖坟的勾当,狂吃“文物盛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盗墓专业村”和“盗墓专业户”。 千年古墓,躲过了天灾和战火,如今却躲不过盗墓贼的炸药包和洛阳铲,可悲可叹!

中国民间收藏正方兴未艾,收藏爱好者超过7000万人,这为文物骗子提供了滚滚财源。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主要是对文物考古、挖掘、馆藏文物的保护进行规范,基本没有涉及民间收藏鉴定,对文物造假牟利行为缺乏法律规范。显然当民间收藏热如火如荼时,文物市场出现了法律真空,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又不适用古董买卖,收藏爱好者买了假文物,难以通过《消法》维权、索赔。另一方面监管失范导致文物市场放任自流,如对专家的“鉴宝”行为失去法律、制度约束。

文物市场乱象亟待道德规范与法律监控双管齐下,立法机关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惩处民间文物造假交易行为,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约束专家的鉴宝行为,做到有法可依。另外,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文物部门人手短缺、经费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地方政府和普罗大众的重视程度是决定文物保护成败的关键因素,社会各方力量共同编制起一张文物保护的大网,让所有欺骗、盗窃、伪造行为在阳光下无所遁形。保护好我们的家底,这既是对我们民族负责,也是给后代一个交代!

 

责任编辑:ZF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