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领导者周刊》
张建国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派艺术第三代传人的领军人物。1987年荣获全国第一届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演员奖;1989年荣获石家庄地区首届文艺汇演“文艺振兴奖”;1990年荣获上海第二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大赛“白玉兰”主角奖;1991年荣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93年荣获全国梅兰芳金奖大赛生角组最佳演员奖;同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并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推荐为“中国京剧之星”;2004年,由其主演的大型京剧《泸水彝山》荣获“第四届中国京剧节金奖”,其本人荣获“优秀表演奖”;同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专家;2006年荣获日本民主音乐协会创办者池田大作先生亲自颁发的“民音艺术奖”;2007年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中荣获“文华表演奖”和“观众最喜爱演员”称号。
张建国现为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
新闻背景:京剧艺术是由一代代的京剧艺术家多年完善起来的,是由无数细微的艺术元素构成的,当作为国粹的京剧开始受到冷落时,这种艺术的改革便不可避免。但是,作为国粹的京剧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所以对它的任何一点改革,都需要一点一点地去尝试,而不能大刀阔斧地去腐生新。就像一棵老树,只能在维护的基础上,精心修理,使接近枯萎的老树发芽、开花、结果;而不能生硬地改变,否则,新生出来的将不再是那棵老树。从观众欣赏的角度,大众有责任尊重京剧这种国粹艺术;从艺术的角度,京剧演员有责任使京剧的表现形式更为喜闻乐见。就国粹京剧的振兴,本刊主编与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展开深度对话。
主持人:裴力
嘉宾:张建国
主持人:京剧可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剧目和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然而近几十年来,却在青年群体中日渐冷落,陷入老年人喜爱、青年人敬而远之的尴尬境地。京剧落伍了吗?
张建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国粹是经典的传统艺术,可以超越时空传承发展。年轻人应该尝试去了解、热爱、尊重我们的国粹。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传承,也是一件特别够范儿的事情。我们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演出需要提前一个月订票,每当我们在各大高校,包括这次在重庆三所高校的演出,可谓场场爆满。京剧并不过时,只是一些年轻人对它不了解!正因为如此,把国粹京剧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演员最大的责任。而我就是要把传统变为时尚,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除了京剧本身的不断创新,想要京剧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就得注重培养市场和观众,特别要引导更多的学生来剧场看戏。京剧人需要培养,观众也需要培养。首先戏要好,观众爱看,才能培养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梅兰芳大剧院就尝试着,把含有中国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核心思想的传统京剧折子戏重新整理推出,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重新认识中国传统道德和传统艺术。这种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不能否认现在的京剧演员与老艺术家还有很大差距,因为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京剧的生存状况也变了。京剧的振兴不是某一个人能做到的,少数人的力量也不行,需要全体京剧人团结起来。京剧在100年之内不会消亡,但可能变得更稀少、更珍贵,这样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主持人:作为国粹,京剧需要创新和传承,问题是怎样的创新与传承才会是原汁原味的呢?当下的一些“新编京剧”据说是有些离谱儿,您怎么看待这些“新编京剧”?
张建国: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海内外华人心中共同的“国粹”。在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和增强国家的文化外交方面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作为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文化艺术,京剧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一些发展确实和本身地位不甚协调。目前,有些院团一味追求大制作、大成本,邀请话剧或歌剧导演进行所谓“新编京剧”的创排,往往演出几场、拿了几个奖项,便束之高阁,浪费大量的舞美服装道具,而却没有在观众中产生应有的正面反响。
目前很多新编戏过分强调舞美布景和服装道具,甚至有些还去掉京剧基础的伴奏乐器,使演出效果不伦不类,失去了京剧的韵味。而初入门的青年观众由于没有接触到真正优秀的传统京剧,对京剧没有正确的认识,便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就是“京剧”,对京剧产生了偏见,也许从此对京剧敬而远之。我认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正本清源,杜绝这样不伦不类的“继承发展”,将越来越商业化的艺术形式拉回原本的艺术领域,恢复对传统国粹艺术的创新与继承,更好地展现京剧的传统风貌,用真正的好戏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杜绝急功近利的“新编戏”,保护国粹的原汁原味儿。
艺术要创新,可以适当借鉴一些高科技的手段,但要用得合适,不着痕迹,不要舍本逐末,将京剧变成一种短命的时尚。经典的东西往往能超越时代,只有保持并发扬这种经典艺术的特点,才能让古老的剧种拥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主持人:现在京剧演出都带小麦克,声音大了,但可能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您是否觉得演出应该去掉麦克?
张建国:因为科技的进步,演员借助这些省掉很多劲儿。就演唱而言,没有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因为我过去在河北的时候经常演野台子,没有带小麦克,就是前面地上装几个麦克风,观众一样听得很清楚。现在有了这个,演员的演唱省了很大的劲儿,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有的演员嘴里的功夫不够,嘴皮子没有劲。这就是因为有了麦克可以依赖,平时没有下工夫,所以舞台上就不行。过去赵燕侠老师不用麦克风,依然非常地清晰。还有前辈的很多优秀艺术家,都是如此。
主持人:作为京剧挑大梁的 角儿,您怎么看待京剧的未来?
张建国: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民族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京剧艺术也是如此。那么京剧的兴与衰,关键是在京剧人,就是我们这些演员。京剧怎样走向辉煌,那就要看我们的继承程度。继承得好,也就是说,传统的东西继承得多,手段就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得多,方法就多。只有这样,在今后漫长的道路当中,才会有闪亮的点,才会把京剧往前推一步。
主持人:谈一下您当团长所认识到的责任感和压力,以及您的设想?
张建国:我当团长以来,确确实实压力是很大的。我自己办的学校,甚至不能长时间地给孩子们说一说、教一教,因为我没有时间。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团的演出和团的建设上。十几年来,我们团在国家京剧院的三个团中,演出是最多的,大家的收入也是最高的。但是我们并不满足于这一点。我当了团长以后,除了日常演出以外,就是想把我们团的年轻人推出来,因为我们团85%以上都是年轻人,我要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这也是提高京剧整体水平的途径之一。比如我们搞的国家京剧院三团优秀剧目汇演,在长安大戏院连续演了十天,十场戏,当时影响很大。还有,我们搞了三团特聘老艺术家提携后辈的演出专场,在长安演出的七场戏反响都非常好。因为年轻演员平时演出的机会很少,我上任以后,就跟全团的年轻人讲,我说你们每个人到年底必须拿出一出折子戏,作为自己的展现机会。这样我们新年搞三台折子戏,全是我们团推出的青年人,看看他们实力到底怎么样,让观众认识他们。
主持人:您主演的京剧《鞠躬尽瘁诸葛孔明》在日本巡演时,受到观众非比寻常的欢迎,不少观众是第一次看京剧感动得流泪,日本人也喜欢我们的国粹?
张建国:事前心中也存在一些疑虑,毕竟在国外演出不同于国内。《鞠躬尽瘁诸葛孔明》是中国京剧院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的邀请,为日本观众量身打造的。我们首先挑选了日本观众特别熟悉和喜爱的题材和人物,也就是《三国志》和诸葛亮。又研究了日本观众的欣赏习惯和特点,中国观众比较习惯看故事,但是日本观众比较习惯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看一个人物的发展。所以我们根据《三顾茅庐》、《长坂坡》、《赤壁之战》、《空城计》、《五丈原》等一些京剧经典折子戏,移植改编出了这么一出《鞠躬尽瘁诸葛孔明》,讲述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到五丈原去世,完整地展示了诸葛亮的一生。日本观众非常喜欢这出戏,在巡演期间,不少观众从一个城市追到另一个城市,反复看了很多次。
现在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京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和传统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频频在国际比赛中亮相得奖,并且深受东南亚国家观众的喜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受日本人推崇。他们在看中国戏曲的时候并不会产生的隔阂。现在科技发达,演出现场都有字幕,如果是在外国演出也都有外文字幕,很容易看懂。
主持人:洋人爱京剧,学京剧,而我国年轻一代却不了解京剧,甚至疑惑地发问:“京剧还有人看吗?”,对此现象您如何看待?
张建国:京剧需要包装,更要创新。京剧包罗万象,囊括舞蹈、歌剧、话剧、杂技等多种艺术的精髓,是多种艺术的完美融合。一部分青年人不能接受京剧,说明京剧自身确实存在局限性,不排除京剧在某些体现形式、某些剧目的结构和唱词上,存在不足的地方,这需要我们京剧工作者完善和创新。老戏不要老演,应该老戏新演,在唱词上完善,既有京剧艺术特色,又富于时代特色和气息,以吸引青年人的视线,让他们了解京剧的魅力。
主持人: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您的演出经历,真是让人赞叹。1989年您在上海演出《白帝城》,盛况空前,被称为“小演员轰动大上海”,听说当时早上5点剧院门口的售票处就排起了长龙。还有您某次演出《乌盆记》,谢了5次幕,观众还不肯罢休。那么您最难忘的演出经历是哪一场?
张建国:很多场演出都让我难忘。1989年在上海的演出,可以说是我京剧生涯的一次转折。我当时还在石家庄京剧院工作,上海这场演出原定的主演意外缺席,主办方的经纪人曾经看过我彩排,就请我过来救急。当时演出非常成功,上海的观众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也想借此劝诫青年人们,有时候机会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但是在机会到来的时候,要能抓得住,靠的是平时的积累。有了积累,就有了舞台上的分量,也有了临危不惧的自信。
主持人:听说您对书法情有独钟,更是写得一手好字。最近《醇和者寿》光碟也出版了,这次与书画家范曾先生的合作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张建国:前辈大师余叔岩和奚啸伯先生都是清雅之士,文辞修养和书画造诣都很精深。文化是京剧创作的根基,文化功底深厚,才能养气、修德,戏外之功功不可没。
把诗词谱成戏曲,已有先例。《醇和者寿》是在这方面的一次新的尝试。范曾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在先生60大寿时推出这张光碟,意为为先生祝寿。它有别于当下常见的戏歌,旋律和声腔都仍然保持着京剧艺术应有的韵味,同时在配乐上并不喧宾夺主地过度润色。希望这样的形式,可以雅俗共赏。通文懂戏的,可以品味辞、腔之韵,普通听众也可以赏其美而不求甚解。将诗词古文佳作谱曲,以国粹京剧歌咏,可以说一举两得。传统文化修养需要音乐熏陶,在熏陶中散发独特的魅力。
主持人:身为奚派名家,您已经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平时还会练功吗?如何保护您的嗓子?除了书法还有哪些爱好?
张建国:我每晚都会坚持练习踢腿,从未间断过。也会吊嗓子,每天至少在3个小时以上,嗓子上的功夫没有止境。平时也不会刻意保护嗓子,顺其自然。我一般不吃特别辛辣和油腻的食物。个人爱好方面,除了书法,还喜欢收藏古玩,对传统文化的东西情有独钟。偶尔也唱唱京剧之外的歌,权当自娱。
责任编辑: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