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王菲
“葫芦”谐音“福禄”,是中国人最美好的祈愿。葫芦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葫芦烙画,又称“火绘葫芦”,是以烙痕代替笔墨,在葫芦表面上作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烙画艺术使葫芦由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殿堂,成为一种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品。[详细]
葫芦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出现在西汉时期,盛于东汉。有史料记载,汉光武帝曾将烫画列为贡品。东汉以后,葫芦烙画这项民间工艺几经兴衰,甚至一度失传。清代光绪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名叫赵星的南阳民间艺人重新发现了这项技艺,加以整理,遂得以流传。[详细]
要挑选至少晒制两到三年的葫芦,且形体匀称,底脐周正。
依据所选葫芦的器形,构思所要绘制的图样。
在确定图样之后,用铅笔在葫芦表面构画底稿。
使用电烙机,根据所绘制的底稿进行初步烙画。
使用电烙机,在葫芦表面反复渲染,以分出深、浅、浓、淡不同层次。
清理在烙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并进一步装饰。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就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匏”是中国古代对葫芦的称呼。在陶器发明之前,葫芦是最适合先民们使用的取水工具。神话中的伏羲氏其实是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时代象征。[详细]
葫芦身形优美,天然就能给人以圆润、吉祥之感,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可以辟邪、祈福的镇物法器。随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葫芦亦被视为神物,作为法器。在中国的道教活动中,葫芦与灵药相关,并成为道教仙人最具特征的相伴之物。[详细]
王兆庚,1963年出生,师承于其祖父、居雅轩创始人王泉先生,是居雅轩葫芦烙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葫芦烙画项目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王兆庚先生将国画艺术技法与葫芦烙画技艺相结合,根据葫芦的外形,因材施绘,笔法灵活,画面兼有写意画的潇洒及工笔画的精致,发展了居雅轩葫芦烙画取法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以心绘出山水田园、人物茅舍、树木鸟虫,勾勒出恬淡融洽的生活气息。王兆庚先生的葫芦烙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品交流会并被多家博物馆展藏,广受好评。[详细]
对于葫芦烙画的题材选择,本没有特别的要求与限定。王兆庚的作品中不乏山水图卷、工笔花鸟,而更多的则是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样为题材,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味道。王兆庚说,葫芦烙画所体现的是本土文化,在创作的时候,他更多地结合中国古代传统吉祥画来进行创作,这样一来,葫芦烙画所保存的,便不只是单纯的工艺,还有悠久而厚重的中国文化本身。王兆庚的作品是有所寄托的,就算只是一件简单的作品,其中也蕴涵着深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他同样追求葫芦烙画的不断创新。他善于将不同的元素组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饶有新意,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做一个东西,我都是用了心思的”。[详细]
93号院王兆庚葫芦烙画艺术展
葫芦烙画艺术不仅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种类,更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吉祥文化的国宝级艺术。此次93号院博物馆特举办王兆庚葫芦烙画艺术展,展览将展出王兆庚先生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葫芦烙画艺术作品。旨在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葫芦烙画艺术风采,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另外,广大爱好者们还可以通过93号院博物馆、中国文物网官方网站及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了解关于王兆庚先生及其葫芦烙画艺术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