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作为长期流行于民间的艺术,是中国画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根植于民间,在新春时节装饰在千门万户的百姓之家,反映人民的理想情感和审美爱好,有浓郁的乡土色彩,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年画和其他画种不同,它适应着人们过新年的民俗活动和心理愿望,形成富有浪漫精神和理想色彩的内容,表达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张阔表示。
“作画要‘知人、知物、知时’,了解群众的审美爱好,主张‘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虽然是口诀,但是道理还是很清楚的。对于年画的创新,我比较偏重于内容创新。比如北京的年画表现内容以纸码、神像为主,今天不太可能再去到处贴带有纸码或神像的年画。过去北京年画就是去拜神,但今天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可能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活动。年画中包含了对神的崇拜,比如井神、灶王爷、土地神等,这是人类对万事万物一种恭敬心的表现,同时对于相应的物品有保护的作用。社会层面来讲,对万事万物恭敬,人与人之间也会和谐,是一种小的道德约束力量。年画创新,用传统的工艺,制作出新的内容,这对于年画得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因为时代毕竟不一样了。我们现在说的新年画,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今天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好的年画形式,这种形式的存在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年画不管现在有没有贴,是必须要传承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刻版,版没有了,年画传承的根源就没有了。也就是说年画传承重在工艺,至于内容材质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年画的发展是需要顺其自然的,顺其自然并不代表随波逐流,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要符合年轻一辈的审美观。对于年轻人传承,我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就是把这种工艺传承给了后辈,至于他们的时代流行什么,人们的审美观变成了什么,他们会做出相应的判断,只要这种工艺在,年画就不会断流。”
“年画发展历史久远,但是关于年画的记载并不多,这是因为过去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我们所讲的士农工商,这种等级的形成是无形的、约定俗成的。读书人是最高的,年画属于民俗范畴,不像经史子集刻版的宋版书受到人们的重视。年画是不可以丢掉的,年画中也包含了古老的印刷术,所以年画在有些地方又叫版画。”现在所见到的年画大部分都是建国后五十年代以来的年画,这些作品可以称为年画,但是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宣传画。“这一时期的作品在画法上接近年画,因为取自民间,用于民间,所以视为年画的一种。这一时期年画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宣传画一般不在过年的时候悬挂,但是它的线条和色块的运用与年画如出一辙,这种表现形式接近大众,所以更易于人接受,因此也更有传播度。”
各地年画有着各地的特点,北方粗犷,南方细腻,表现的都是一个地域的特色,比如北京的年画,主要就是表现纸码,是各行各业的祖师爷的代表。同时年画也反映一个是时代的风貌,是对老百姓生活的描绘,也是老百姓美好愿望的寄托,这种情结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没有所谓地阳春白雪去记载它,它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存在,年画属于“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寓意吉祥,平安纳福,通俗易懂,不像传统中国文人画,没有多少人看得懂,因此它的传播度很高,影响很广。“年画是年俗的符号,也是老北京的一个乡愁记忆”。
中国文物网官方微信
中国文物网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