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出品    责编:胡嘉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一千多年前,诗人就曾写下田园逸世的美好,到了现代仍旧不失其追求者。在物质横飞的当下,对于如何提高精神修养,人们也正努力寻找着某种方式,而这也许能在插花艺术中得到慰藉。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了最早的佛前供花情景:“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明代更出现了影响至今的花艺专著《瓶史》,插花是通俗的说法,正式称为瓶供或者清供。以古代瓷器插作花卉,透过花的真味与器的玩赏,可用心体会千年前艺术之魅力。

>>查看更多信息

至唐朝,花艺也蓬勃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君王提倡,文士尚雅,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争奇斗艳的盛况,插花已深植于民众日常生活,举国有以花会友、寄情花木之风。史料《清异录》中最早记载了当时插花展览的盛况。与此同时,佛教盛行,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于是深山古刹、寻常街巷皆花影婆娑。

>>查看更多信息

  • 明清作为插花艺术的鼎盛时代,插花理论有较大地发展,许多插花理论著作相继问世。如列出了每个月的主花与配花的屠本畯《瓶史月表》;袁宏道的《瓶史》,较为详 尽地介绍了插花的花材、花器以及插花技艺和插花事宜;而高濂的《瓶花三说》则把鲜花的插养技艺视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休闲方法之一。

  •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相信物我本属一体,因而崇尚自然,将自然作为心灵的寄托和归依,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文人插花最典型的主题——遣怀, 在中国式的插花中,与遣怀这一主题相应,宋时出现了理念花,用名贵素雅并富于象征性的花卉,如“梅、兰、竹、菊、柏、水仙”等,表 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愿望和抱负。

  • 中国人崇尚自然,将自然作为心灵寄托和归依是其表现的一方面,其表现的另一方面在于对自然纯朴的推崇,爱“天然”而忌“雕饰”,这使得中国插花无论是“理念花”还是“心象花”等都具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色,就是每一支花的自然形态都得以充分舒展和体现,这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式插花用花量少的特点。

  • >>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