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大屋:岭南记忆里浓墨重彩的画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那美丽的荔枝湾畔,都市喧闹的浮尘都被一湾溪水轻柔拭去。

 

  穿梭于西关街头小巷,绿树林荫下映衬着一座座饱经岁月洗礼的西关大屋,紧闭的矮脚吊扇门掩盖不住高大厚重的木趟栊,却再也无法窥见旧日西关的绣阁绮丽,只得青砖瓦头下瑰丽流彩的满洲窗,同街头鳞次栉比的老字号共同诉说昔日繁华……

 

  西关大屋:写照岭南民俗风情

 

  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贾富绅的居所。俗话有云,“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说的正是住在西关大屋里的大富人家的千金小姐。西关大屋兴于清代后期,到十九世纪中后期和廿世纪二十年代至为鼎盛。其以平面布局、立面处理,建筑设计和细部装饰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而扬名中外,成为岭南建筑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西关大屋的建筑艺术一方面来源于历史和积累,另一方面从事南北贸易的商人带回了国内各地建筑艺术之精华,加以运用和仿造,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归国华侨日多而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科技,使西关大屋的建筑与装饰日趋华美,相传兴盛时多达八百余所。

 

  西关大屋的总体布局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一般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拢门、回字门廊等。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

 

  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直通大屋的尾端,宽度在1.3——2公尺之间,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

 

  西关大屋的门

 

  青砖石脚与石门夹是西关大屋的一大特色,大门口以麻石夹筑成,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第二层为木趟栊,第三层为硬木大门,称“三件头”。

 

  临街最外的一道是四扇或二扇对开的矮脚吊扇门,即角门。每一间西关大屋的角门都不尽相同,大部分角门高在70厘米到1米多不等,高高低低参差不齐。角门是木制的,门上有的雕着葡萄串,有的雕着松鼠,也有的雕着石榴花,更多的是一些漂亮的几何图形,十分精巧。这是西关人家不愿街外人看通屋内情况的一个隔段,既可分割屋内外的相互干扰,又可通风、采光,灵活而富艺术。

 

  角门之后就是独具岭南特色的木趟栊了。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

 

  趟栊之后的大门就是真正的(洋杂木)大门,多在夜间才关闭,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西关大屋的窗

 

  西关大屋最富特色的标志之一是满洲窗。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许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其工序十分复杂繁琐,光是一个满洲窗就耗掉了15人10天的工时。因为满洲窗的真正工艺早已失传,据说每件窗的玻璃起码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即使说建这样一座木石瓦房,其工程量相当于建一座九层高楼,相信也不会令人觉得太惊讶。

 

  西关大屋的室内装饰

 

  西关大屋室内装修和陈设讲究。门官厅、轿厅之间用木门封隔,档中之上与桁杉之下为横贯全屋之木花横眉,敞厅多以木刻花罩装饰,颇具书卷味和工艺美。大厅雅洁通爽,室内厅房之间的间隔多用满洲窗组合,连房门也以满洲窗作门心,闭合时宛如一幅精美画图。室内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处处香溢着浓郁的岭南韵味。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虽说现存仍有100多间,但具有保留价值的仅有十来间,许多名园大宅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了。然而,就算不看名园大宅,我们还可以从仅存的西关大屋中窥见隐藏在建筑里的民间智慧与昔日西关繁盛生活的旧痕残影。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