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村位于宁波溪口镇西北角,距溪口镇区23公里。目前的斑竹村是2004年行政村撤并时,在溪南、溪北、斑竹、驻岭四村的基础上组成的。村区域面积7.4平方公里,包括林地1.5万亩,耕地496亩。
那么,说到古村落,它到底“古”在哪里呢?斑竹村是宋时就已形成,章、盛、张三姓居多。它美丽古朴,曾引来诸多文人墨客、黄冠僧侣,留下为数不少的华章。
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十八日,大旅行家徐霞客午后从天台万年寺,游历新昌天姥山,途经牛牯岭、藤公山、会墅岭、惆怅溪,最终夜宿斑竹村,并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了近200字的墨宝,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提到斑竹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水,斑竹的水我的泪——它的河水完全配得上“清澈见底”四字,河底游动的溪鱼,圆润光滑的鹅卵石,尽收眼底。碧绿的河面上反射着苍穹的水晶似的蓝光,闪闪发亮。盈盈一水,柔情依依;清波碧浪,婉转萦回。
村庄依山而建,邻水而居,古朴秀丽。村口是一座石拱桥,桥横侧刻有“落马桥”三字。系天然块石砌筑而成的单孔石拱桥,为清代重修,又叫“司马悔桥”,现在属文物保护对象。相传唐道士司马承桢隐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次诏见而出山,可到了这里却后悔了,桥名因此而来。
落马桥边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桥上野藤缠绕,青苔遍生,古朴而苍老。桥内侧溪中有大井潭、石门槛等景,很值得观赏。
过了桥,就是一条长约1000米,宽2米左右,平滑光整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这就是曾经留下400多首唐诗的天姥山古驿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谢公古驿道,又被后人称为“唐诗之路”。古驿道穿越村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上面的鹅卵石经过几百年的磨擦,铮光镗亮,但它依然牢牢地镶嵌在大道上。 据说,明清时村中建有公馆、驿铺,村景兴旺。村街又分前街后街,前街为古驿道,古朴而整洁,供官员、公差、旅行之人往来,临街两侧开店设铺,客栈、驿铺、吃店、货栈,鳞次栉比,后街为村人劳作和行走。
梦回斑竹 古村寻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