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张1870年代拍摄的钟楼广场的照片中,钟楼和碑亭倒映在积水中,安静祥和,但淤泥和污水也势必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1890年代的钟楼和钟楼广场,几个小朋友正在烈日下玩耍。在广场的西北角搭了座简易的石桥,可见这里积水之深,之严重。
1920年代,钟楼广场上开辟了“民众商场”。
上世纪30年代,赫达·汉默拍摄的钟楼和鼓楼。赫达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小莫”。她是曾经给袁世凯做过顾问的英国记者莫理循的儿媳。小莫镜头下的北京美丽、大气、安详,照片中的什刹海开满荷花,满眼凉意。
1922年的钟楼大钟,这座铸造于明永乐年间的铜钟是国内目前已知最大最重的古钟,号称“钟王”。
约翰·汤姆逊1870年拍摄的鼓楼和钟楼广场,明显看出两边民居的地基要比广场高,深深的车辙也说明这里都是淤泥,可以想像曾经积水的面积和深度。
1922年在钟楼上俯瞰钟楼广场,透过鼓楼上打开的大门可以看见巨大的主更鼓。尽管广场地面已经垫高,但仍有很多泥土,地面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法军中负责地图测绘的查尔斯·杜宾上校在安定门附近的城墙上拍下了这张钟鼓楼的合影。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钟鼓楼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