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洛仓遗址内一个个巨型粮仓整齐排列 入夜后的龙门石窟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最为鲜明的名片之一便是厚重的历史、丰富的遗迹。创刊20年来,关于洛阳文物历史遗迹的报道屡屡占据头条:20年前,洛阳尚没有一项世界文化遗产;20年后,她已华丽转身为全国唯一“双申遗”城市,拥有6处遗址点、3个项目“入世”;20年前,洛阳市很多历史遗迹深埋地底;20年后,她已建成多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让历史“活”起来,并计划打造“九大国家遗址公园”、“博物馆之都”。 关键词申遗 现状|洛阳成唯一“双申遗”城市,已有3张“世遗”名片 进入暑期,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学生李红光等人忙碌起来,他们参与了一项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暑期调研活动。如何从大学生的角度“解读”丝绸之路与洛阳的关系,他们没少费工夫,与各个遗址点负责人联系、与文物专家联系,并自己制作了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表。像李红光这样围绕“丝路与洛阳”、“大运河与洛阳”做出专业或者非专业研究或调研的还有许多。 就在去年6月份,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等洛阳市3处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遗址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遗址点,双双入选。洛阳市一时“大热”,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参与“双申遗”的城市。 就此,洛阳市已有6处遗址点、3个项目“入世”;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片则增至5个,其中,“大运河”涉及河南7处遗产点,“丝绸之路”涉及河南4处遗产点。
往昔|洛阳全面启动大遗址保护 “大遗址”始见于1997年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十一五”期间,我国有100个大遗址项目进入文化发展规划,以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新疆段和西安片区、洛阳片区三线两片等形成大遗址保护的核心区。从那以后,大遗址保护就成为洛阳文物工作的一项“重头戏”。 本报2007年3月曾对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奠基做出报道,这标志着洛阳大遗址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从2005年开始,国家每年拿出2.5亿元专项资金,加大对全国大遗址的保护力度,并首批确定了36处大遗址作为保护重点,洛阳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邙山陵墓群等5处大遗址名列其中。从那以后,古都洛阳就围绕着这些大遗址,做出多个高标准、高质量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关键词博物馆 现状|51家博物馆,数量居全省首位 晚上一有时间,家住洛阳市西工区的孟先生就会带着女儿来到周王城广场纳凉,听老人们在紫藤花下唱戏或者红歌;再看看少年们拿着巨大的毛笔蘸着清水,在地板上行云流水地写下唐诗宋词;人老心不老的大妈们在广场中央跳起广场舞,所有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距离广场不远,是天子驾六博物馆,那里展示的是洛阳璀璨的历史文化,也是十三朝古都重要印记之一。 包括天子驾六博物馆,截至目前,洛阳市已经拥有各类博物馆达51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其中,前几年兴起了民办博物馆热,洛阳市各种收藏达人辈出,先后有34家民办博物馆获得省文物局批示。打造“博物馆之都”,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成为洛阳市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往昔|在城建与古墓保护之间,曾经艰难抉择 13年前,周王城广场原本没有,天子驾六博物馆也不存在。在城建与古墓保护之间,曾进行过艰难抉择,本报2001年12月14日A06版等先后对那段过往进行过报道。 当时,在洛阳城区的心脏地带,现在的周王城广场,原本计划兴建一座规模庞大的城市广场——集行政、交通、文化与游乐于一体的“河洛文化广场”。在建设过程中的考古钻探和发掘中,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极为重要的古文化遗存:397座东周墓葬和18座马车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型东周马车坑中,“天子驾六”惊世出土。这一发现,更增加了洛阳历史文化的“厚度”。由此,如何建设全新的“河洛文化广场”的争论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河洛文化广场”是否继续建设?市民、文物专家、建设部门众说纷纭,最终,洛阳市政府部门明确表示,为保护东周王陵区,将彻底改变广场原建设方案。随后,文化广场变身周王城广场,对于重要遗存“天子驾六”,则为其量身打造了一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