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 北京的民办专题博物馆有很多,科举匾额博物馆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该博物馆坐落在在朝阳区高碑店民俗文化街上,在一座巨大的石雕后面,掩映着中国科举制度的古老和神秘。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展厅内部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共收藏木石匾额五百多方。其中石刻匾额近五十方,数量之多,在国内尚属首家。收藏有明清三十二名状元题写的匾额四十余方,十三名榜眼题写的匾额,十二名探花题写的匾额。其中年代最久的状元匾为明永乐十六年,距今五百八十九年。藏品元代科举门,系该馆的镇馆之宝。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展厅内部 馆长姚远利是一位匾额文化研究者,他在收藏匾额的过程中逐渐对古代的“功名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功名匾”,是官方为了褒扬苦学有志之士而题的匾额。多数题匾人是进士出身,也有不少状元、榜眼、探花。从官职上讲,有宰相、大学士,多为总督、巡抚、学政、主考一类的官员,其中不乏历史名人。
博物馆展厅内陈设的展品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一项独特的发明,尽管它的内容和形式在其1300年的历史进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病并最终走向灭亡,但它毕竟给中国社会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时至今日,中国的高考还能找到许多科举时代的影子。
博物馆展厅内陈设的展品 譬如,我们仍然把高考得分最高者称作状元、我们还在沿用一个叫“金榜题名”的成语、我们依旧分省取卷并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等等,都是从科举制度衍生而来的。
古代学子准备考试的“教材” 一个个展厅走下来,很像是踏上了一条平步青云之路。尽管这条路漫长而艰辛,充满了竞争,但是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一块块匾额前,能感受到一种拼搏奋斗的精神,会情不自禁地思考为什么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前赴后继、无怨无悔地走上这条路。
古代学子作弊用的“夹带字条” 古人也并非都在“寒窗苦读”,偷奸耍滑另辟蹊径者也大有人在。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藏进宽大的衣衫内以备不时之需来应付考试的招数,在今天的考场上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影子。
古代学子案头的场景复原
展厅内景
展厅中随处可见的匾额
展厅中随处可见的匾额
展厅中随处可见的匾额
展厅中随处可见的匾额
博物馆内的露天庭院
皇榜(复制品) 博物馆的布局很有意思,从模拟考场进入,经过举人厅、进士厅、状元厅,最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张复制的1905年最后一次传统科举的成绩单,也就是“金榜”。长近10米的金榜上,用正楷小字按成绩排名,将273名进士的姓名依次书写。关于学生的写照,有诗为证:“十年寒窗伴孤灯,千里赶考赴京城。山重水复青云路,不信金榜无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