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 CodeFile="index.aspx.cs" Inherits="News_zhuanti_weddingCustoms_index" %>
提起中国传统婚礼,首先浮现在眼前的一定是四处悬挂的红灯笼、凤冠霞披的穿戴、名目繁多的习俗传统……虽然没有西方哥特式教堂、雪白的婚纱、庄重的《婚礼进行曲》,但那些传统元素以及艳丽的"中国红"组成了别具浪漫情怀的婚礼,见证了无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而今,流传几千年的古老婚俗也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新时代下的"中国式结婚"。
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民以食为天",这点在传统的婚嫁风俗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当然,传统婚俗之"食仪"并不局限于婚宴当日,而且很多食品并不单纯为了让众人饱口舌之福而设置。仔细考究起来,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各种食品充当主角和配角,而且每样均有寓意,务求将喜气洋洋的气氛推向极致。
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称"青庐"。从东汉至唐初,古人都是在青布搭成的帐篷里举行婚礼,"青庐"一般设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轿的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走过,最后进入青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抬花桥是婚嫁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新娘由花轿抬到新郎家,大红的花轿给婚礼平添了几分喜庆,又显得隆重气派。花轿也称彩轿,即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百年好合"、"龙凤呈祥"、"花好月圆"、"双燕齐飞"等喜庆图案。
提起中式婚礼,首先浮现在眼前的肯定是四处悬挂的红灯笼、凤冠霞披的穿戴、名目繁多的习俗传统……是不是中式婚礼只会这样千篇一律的流传发展下去呢?能不能把现代元素融入中式婚礼呢?
现代中式婚礼应该有着东方特有的诗情画意和文化内涵,选择传统的吉祥器物以及中国特有的图纹作为素材,以简约、精炼、大胆的现代手法演绎,制作执行时运用高科技的材料和工艺。这样一场婚礼有着现代大气的时尚场面,却让每个来宾都体会着团圆美满的吉祥氛围。
为什么现代人逐渐放弃了中国传统婚俗,纷纷穿起了洋式婚纱礼服,跑到风景名胜去留影,走进教堂里来一场所谓的"浪漫"婚礼呢?答案不是忘祖,也不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失落,而是根本的观念变革。以前的婚姻不必然与爱情相关,现代人却认为婚姻只能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他们会认为婚礼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因此,包括传统在内的一切东西都不重要。但是,为什么他们依然会觉得西式婚纱要比中式的红褂更能表达两个人的浪漫爱情呢?难道西式的婚俗不也是一种西方的传统吗?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 如沈阳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徵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
维吾尔族婚礼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家举行出嫁仪式。这天的上午,由男方的伴郎们簇拥着新郎,吹吹打打去女家娶亲。举行仪式时,客人分男(左)女(右)两厢,由阿訇居中主持婚礼…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