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 CodeFile="index.aspx.cs" Inherits="News_zhuanti_springInTheAir_index" %>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是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朴归真的意趣。而那热闹背后韵味悠长的传统鸣虫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蓄虫葫芦制作工艺,更是在这万物生机盎然飞春天里令人心生好奇。
从广义上讲,古代以葫芦做成的酒杯、乐器乃至水瓢之类,均可称为“匏器”。但由于这类器物的制作目的是为了实用,并非艺术欣赏。所以仍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匏器”,而后来出现的匏器则不然,它是人们为了艺术欣赏的目的而创造的,基本上失去了实用的价值。
和其他古玩一样,匏器年代越久,其收藏价值就越高。由于古匏器价值不菲,目前藏市匏器造假者多,赝品屡现,收藏者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那么,怎样鉴别匏器的真伪呢?
说起匏器,嘉兴人忘不了南湖区的凤桥先贤巢鸣盛。巢鸣盛生于明万历辛亥年(1611),世居凤桥镇巢家弄。他在居所四周种葫芦十余品种,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长成尊、彝等形状,制成极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称“槜李匏尊”。
匏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制品最为有名。其制作方法是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其夹紧,待其自然长成后再行裁割加工,即成为所需的各种器具。匏器制品不加雕刻,秀巧清朗,堪称清代宫中一绝。
目前,在东北三省民间艺人庄庆成是庄式匏器的唯一传人,但也只能制作出火匏和简单制作的拼匏,木匏已然失传。为保护黑龙江省独有的民俗遗产,有关部门正在帮助他向国家申请,庄式匏器技艺有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不久,只有十几岁的付建杰开始频繁出入于刚刚复兴的花鸟鱼虫市场。在此之前,玩鸟斗虫在北京已绝迹多年。。“我刚玩虫时,有老师带着,选择虫具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那时市场上的葫芦虫具很少。”
《清宫词鳌山蛩声》诗云: 元夕乾清宴近臣, 唐花列与几筵平。 秋虫忽向鳌山底, 相和宫嫔笑语声。
推荐参考书目: 《锦灰堆》——————王世襄,三联书社 《忆往说趣》—————王世襄,三联书社 《中国鸣虫与葫芦》——孟昭连,天津古籍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