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貌不出众,身材清瘦,但看到名家巨迹时,那双炯炯的小眼睛就会放出兴奋的光。他只有小学学历,但著作等身的大学者都对他礼敬有加。他衣着简朴,凭一双慧眼识衮衮诸公。经他过眼、过手的古代书画不计其数,使得无数精品得以传世。从一个古玩铺的小学徒到国家级文物鉴定大师,68年的书画鉴定生涯,有过哪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光启,一个有“神眼”美誉的80岁老人,这里将讲述他的传奇经历。

津门神眼刘半尺——刘光启

说起刘光启先生,文物界和与旧字画有关系的人,大都有点耳闻。有人称他为神眼,来称赞他的眼力。也有人称他为刘半尺,意思是字画打开半尺,真伪立判。当然,这种称呼还是称赞他的眼力。刘光启看字画,从动作到神态都很有特点。他一手握轴,边展边送,另一手握天杆随展随卷,一般的画,展一半时,结论就有了,或是真的或是这东西不对,然后是边卷画轴,边介绍作者简历,再说作者创作的时间段,如伪,则说明理由。前后不过一、二分钟。如能遇上一件精品时,刘先生那不大的眼睛就会放出光来。

刘光启:“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来,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在波澜壮阔的发展中取得伟大成就。一批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文物、博物馆工作者,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用智慧和汗水在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历程中谱写出光彩的篇章。为表彰老一辈文物、博物馆工作者的杰出贡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授予于坚等21名同志“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刘光启先生名列其中。

刘光启讲述稀世国宝《干呕帖》

四十多年前正是文革动乱时期,刘光启所在的天津市文物公司接到了新的任务,那就是负责接收和清理造反派抄家来的书画物资。一天,负责鉴定书画的刘光启象往常一样分类清理查抄来的书画,突然他在堆积如山的大纸堆中发现了一卷黄黑色的旧纸卷,他抽出打开一看,眼前展开的是一件年代久远的草书纸本书帖,凭着多年鉴定书画的经验 ,刘光启读出该帖的内容中看到“王羲之”三个字,刘光启不禁大吃一惊,难到眼前的东西竟是文物界苦苦寻觅了30多年的故宫流失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干呕帖》。

胸怀皓月 笔走清风-- 文物鉴定家刘光启追念启功先生

现代中国最后一滴古墨氤氲入历史的纸页,经典书风惊失了最后一根琴弦!

6月30日,惊闻启先生仙逝,这无异于使书画界再逝巨擘,鉴定界痛失磐石啊!7月4日,年逾古稀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书画鉴定家刘光启向新华社记者回忆起年长他20岁的启功先生,哀痛和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刘光启:河北冀县人。1932年生。
主要著作
《眼力——刘光启自述》
(天津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口述丛书)      天津文博院编
《神眼——刘光启大师传》
姜维群      刘春芬编
推荐文章
语录
书画鉴定比较难
终身精力学未全
如今年老方成悟
三分人力七分天
责任编辑:田家宾      美术编辑:赵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