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绿瓦、参天古树、悠扬的鸽哨……老北京的生活,透着那么惬意,透着那么自在。铸就过辉煌,也历经过苦难,同样的苦辣酸甜,同样的人生百态,但是老北京们总带着那股子乐观向上的劲头,开心地活着,更"有忙里偷得半日闲"的自得其乐。本期中国文物网小编特别策划,带您一起体验老北京的生活是怎样过的。
老北京人的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一年四季除操持正业外,总不忘玩乐,而且讲究玩出水平,乐得痛快。北京人认为养猫是高尚情趣,并在亲朋间互相赠送,老北京人不卖猫,卖猫被视为破产的象征;北京人还喜欢养狗,著名的狮子狗被北京人爱称为"京叭";在闲暇时光北京人还喜欢养金鱼、斗蛐蛐或是到公园去遛鸟,以鸟会友,这些都是老北京人最惬意的生活方式……很少有哪个地方的人能像北京人这样喜爱宠物。老北京人把养宠物当作一大雅事,是和弈棋、品茗、论画一样的雅事。
中国有关猫的记载最早始于西周,至唐朝,猫已广泛饲养于宫廷,并有专门的"猫儿房",专饲御前有名分的好猫,古往今来更流传下来许多皇帝宠猫的故事。民国以后,老北京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猫,猫已成为四合院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全文] |
很多知名人士都养猫。比如,著名画家丰子恺养猫、画猫;冰心老人家的咪咪在猫谱上名"雪里送炭";老舍先生养猫,端木蕻良先生也养猫。作家画家养的猫有一种"优越",它们常是名家笔下的生花文章、妙笔画作。[全文] |
"猫儿腻"是老北京方言,指搞鬼,搞私弊,表面上看,老北京这句方言是用猫来比喻那些行为不端、遮遮掩掩的人,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误会。至于"猫儿腻"的正解是什么,还是随小编一探究竟吧。[全文] |
拉猫是老北京流行的民间玩具。拉猫是用泥土做一个中空猫头,猫头底糊一层纸当鼓面。鼓面中央穿出一根棉线,棉线上涂上松香。当用手捏紧棉线向下拉动时,发出形似猫一般的叫声,所以民间称之"拉猫"或者"叫猫"。[全文] |
老北京穿衣,讲究"头顶马聚源,脚蹬内联升,身穿八大祥",意思就是,置办齐这身行头,你就是富贵之人了。此一语道出了老字号当年的风光。回顾一些老字号演绎的"不老传说",我们发现,除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外,名人效应也是"长寿"秘诀之一。不少老字号都与不同时期的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名人也喜爱和赞赏的北京服饰老字号吧![全文]
场外的"北京大男孩"马布里变身娱乐明星接连做客众多电视栏目。其中,在《北京客》节目录制过程中,马布里特地上演了一场"京味文化秀",以长袍马褂的着装出现在舞台之上。[全文]
在时尚缤纷的大都市里,古色古香的"老北京布鞋"绝对具有瞬间吸引路人目光的魅力。店内一切装饰都以深棕色调为主,散发出传统与朴素的气息。躺在一排排鞋架上的,就是儿时眼中熟悉的纳底布鞋。[全文]
早在五一前,女同胞们已经开始换上夏装,各种款式的旗袍也提前热销起来。旗袍以它特有的美丽、性感、优雅和端庄,赢得各阶层女性的青睐,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时装,并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之一。[全文]
"裁缝店"这个一度成为"老古董"的行当悄然回到人们的生活,就连追求时尚和个性的年轻人也走进了"裁缝店"量体裁衣。当然,创新后的裁缝铺并非以"裁缝"的名义出现,而是变身为服装设计工作室。[全文]
北京传统饮食文化,经历了由少至多由单一到品种繁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北京不断吸收南北文化精髓,学习各地饮食文化方式、方法,努力发展属于本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到了明清时期终于形成了"北京流派",京菜在全国开始享有盛名。
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千百年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美味佳肴,驰名饮晶,在此相互影响、融合与升华,形成独特而又丰盛多彩的北京风味。尤其自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大风味菜系及外国有名的?餐饮,均纷纷涌进北京市场。从而成为中外名菜、名食、名饮荟萃的巨大美食之城。吃在北京,已成为游客们的一大乐趣。
豆汁
豆汁,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豆汁是用制造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做成的北京的风味小吃。
炒肝
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所谓炒肝并不是炒的,而是煮出来的,而且除了肝,还有肥肠,肥肠一般还比肝更多一些。最后放淀粉,因为比较浓稠,要不停搅拌,还是挺有"炒"的感觉的。北京人传统吃炒肝并不用汤匙筷子,而是整碗端起来喝。所以从前若有人吃炒肝用匙筷,老北京人一看就知道此人必为外地人。
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料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顾客愿吃哪个部位,随便选择。爆熟的时间因部位的老嫩程度不同而有差异,最鲜嫩的部位几秒钟即熟。由于食者人众,又加肚子全是鲜货,不易保管,加上鲜肚货源难以解决,因此分部位供应的餐馆或摊贩,几乎绝迹!
卤煮
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火烧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火烧、豆腐、肺头吸足了汤汁,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还是小肠。肠酥软,味厚而不腻,没有任何异味。偶尔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满口脂香。因为是老汤的缘故,或许口轻的人会觉得汤口有点咸,此时可以向店家要些白开水兑入汤中,不过就我观察,没几个人这么做的,再觉得咸也会争取将火烧连带汤汁吃得一干二净,的确是香啊。
胡同,最早见于蒙古语,七百多年前传入老北京,在北京这块文化底蕴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了历史之花,结出了文化之果。在不断的演变中,胡同逐渐成为北京传统文化的象征,散发着浓郁的京味。胡同,已经成为体现北京风情的窗口。[全文]
北京作为明清帝都,在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上为全国之首,在交通运输方面也相对发达于其他地区。但你是否想过过往的老北京人到底是如何出行?传统的交通方式都有哪些?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样独具北京特色的交通工具,也许从它们的故事中可以回味老北京当年车水马龙的样子。
北京自古是交通要道,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那时,水旱两路入京城,一派繁华景象。出朝阳门陆行或乘船沿通惠河往东40里到通县张家湾码头,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可顺河南下。城内外、城西北有大小河道,人们可乘船游览、通行。那时的北京水上交通虽比不上江南水乡但也很便利。在这些河道上凡能航行舟楫之处都有河船、摆渡顺河行运。[全文] |
骡车是从清乾隆年间兴起而后盛行,在此之前就是马车和驴车。官员大臣们、有钱有势的人讲排场才能坐驴车。那时马车是太监乘坐的,老百姓是很少坐这种车。骡子拉车有劲儿用于平民之中。这轿子同样是老北京传统的交通工具。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居民短途出行多靠步行,一些贵族、官员、富户乘轿子居多。[全文] |
清末民初,国门洞开,各种新式交通工具亮相京城,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人力车和三轮车。人力车,北方叫洋车,南方叫黄包车、东洋车。自日本传入中国后,它逐渐成为北京有钱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老北京胡同纵横,轻巧的人力车走街串巷异常方便。[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