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艺术品金融进行了种种创新尝试,虽然做法多种多样,但其核心思想都离不开一点:将金融的手段引入到艺术品领域,进而分享快速增长的艺术品市场。艺术品金融化的本质是试图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投资工具。严格来讲,"艺术品+金融"并不是金融本身的创新,而是金融的对象崭新而已,是现有金融手段在艺术品上的运用而已。到目前为止,艺术品金融化大致有以下几种尝试:
将艺术品金融化,投资者可以像炒股票那样投资艺术品。操作模式就是与股市类似的"艺术品份额交易模式操作"——将份额标的物等额拆分,拆分后按份额享有的所有权公开上市交易的方式。[全文]
中国艺术金融化近几年在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推动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人们在不断看好艺术金融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特别是在艺术品市场回调的当下,艺术金融的发展似乎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与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更应清醒的分析问题缘由,从而会推动中国艺术金融的理性发展。[全文]
评估与鉴定是有差别的。鉴定是辨明真伪,评估是确定市场价值。文物艺术品进入市场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鉴定。鉴定人需要研究艺术家,研究作品。评估是根据市场行情给作品定价,评估人在真伪确定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质量和公开的市场数据确定市场价格。[全文]
从文化产权交易所近二年运行情况看,由于没有深入研究艺术品交易和价值实现的特殊性,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设计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部分文化产权交易所曾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已于2011年对文化产权交易所进行整顿和清理,全面停止书画艺术品份额化上市。[全文]
中国艺术品市场这种退出机制发育的缺失及可供选择的退出过程的缺乏,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及其资本市场发育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瓶颈与最顽固的障碍。目前,无论是个人投资还是机构投资,对于出口的选择都是十分有限。[全文]
金融化使艺术品市场的长期效益迅速转移到金融行业,也就是说艺术品市场的收益是一个长期的收益,但是金融化把长期收益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前透支,会破坏艺术品市场的生态环境,危及艺术品的创新与消费。[详细]
艺术品金融化将导致文化艺术品市场受到整体经济和金融机构的根本制约。金融机构的进入,使盘子大了,艺术品会一下子就被炒高炒低,很容易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详细]
在欧洲及美国,以艺术品作为抵押,到银行担保贷款已成为一项常规性业务。实际上,国内多家银行也着眼艺术品抵押担保这一业务,看中其未来前景,然而,面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诸多乱象,抵押担保业务迟迟未能有规模的开展起来。[全文]
我国是最大的艺术品生产大国,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艺术品投资热,高温之下,我们更应冷静地思考,借鉴国外的做法,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应努力完善,使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市场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艺术品投资离不开市场运作,而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必须依靠正常的运行机制。包括对市场主要参与者的规范。对拍卖企业一是抬高进入门槛,提高资质审批的难度及保证金额度;二是实行拍卖公司定级制度,拍卖公司只允许在其等级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三是增加竞争主体,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实行审批制的逐渐规范和透明。[全文]
金融机构进入艺术品市场是大势所趋,但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如同一种冒险。 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从法律上确定艺术品交易人、艺术品鉴定机构和拍卖公司在市场上的行为准则和法律责任,使交易各方和交易过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从法律上为实现真品交易提供保障,使艺术品市场进入一个有序发展通道。[全文]
理想状态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制度应该能让人们像从事股票买卖一样从事艺术品的投资活动,能够依托一个系统的交易平台成为一种独立纯粹的投资活动,实现艺术品快速充分地交易,进行公开透明的艺术品投资活动,即艺术品投资市场与操作的证券化,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艺术品的造假、售假、拍假问题,同时也能保障交易信息的真实充分。[全文]
退出机制的建设关乎中国艺术品市场能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信心,更是扩大需求的一个重要的标示。当前正值艺术品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如能在艺术品退出机制上取得突破,相信这将会给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局面。健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也需要政府方面给予相关的支持。[全文]
在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的今天,市场和社会都在呼吁公正而权威的第三方机构(鉴定机构和人员)出现,这几乎成为根本解决艺术品市场诚信经营的唯一希望。第一,尽快确立鉴定行业的门槛制度;第二,开展对文物艺术品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认证工作;第三,在文物艺术品鉴定方面,要尽快改变"断代"现状,对老一辈鉴定家的口述经验要尽快建立档案资料,同时注意人才的培养和接代延续教育,加大科技鉴定的投入和研究。[全文]
产权是交易的前提,没有产权为基础的交易,市场必然是混乱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产权就没有正义。产权来源于契约,人们为了获得、继承和维护产权愿意付出成本和代价。实现艺术资源转化为艺术资产。诚信机制的缺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最大瓶颈,已严重制约着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展。具体来说,在市场体系建设上,要建立艺术品的产权认证体系、保真体系,确保进入交易流程的艺术品产权明晰、真实可靠。[全文]
艺术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是文化市场监管中一个薄弱环节。尽管十几年前就已经起步,2006年也再一次加大力度,但一直未能上报到国务院法制部门。这是因为市场本身发育程度、规范程度还很低,尽管一些问题已经暴露,但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还发育得不够充分。这给立法部门、管理部门带来了难度。从监管的层面来讲,有些问题到底是管还是不管,特别是一些类似于评估的代理人制度还存在争议,如果这样一些核心的问题不能够取得共识,法规上的建设也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全文]
针对艺术品市场中存在的造假现象严重、赝品泛滥现象,应采取各种措施惩处造假、制假现象,净化艺术品金融市场。第一,从源头上打击造假;第二,在中间环节上拍卖公司应严格自律,拒绝假拍;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大监管力度; 第四,媒体发挥舆论的监督职能; 第五,买家要提高真伪识别能力,使假货没有市场;第六,专家不要为一己私利,鉴假为真,给市场添乱; 第七,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也是防止鱼龙混杂、限制投机的有效手段。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