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桂亚兰
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位于鹤山区鹤壁集镇曹家村一带,是我国宋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窑场之一。公元710年,鹤壁集已经形成,窑址因地得名,亦称“鹤壁窑”。鹤壁民间古瓷窑,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北宋、金,终于元,历时500余年。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的《柏灵桥》碑记载:“邑(汤阴)西之人借以(烧瓷)养生者不啻数万家。”迄今民间还流传着“四十五里烧造坡”的说法。
河南鹤壁古瓷窑研究会会长张卫国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表示,“陶瓷的生产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瓷土(高岭土)、水源、燃料。鹤壁市这三种制瓷资源都很丰富。首先作为重要的制瓷原料,鹤壁市高岭土、粘性粘土等分布很广,并且便于开采,所以保证了制瓷所需要的瓷土,其次便是丰富的水源,羑河贯穿鹤壁境内,保证了制瓷的水源。再次,鹤壁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鹤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一座北方的“民间瓷都”。[详细]
于奇志表示,鹤壁古窑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定窑系列的白胎黑釉瓷器,另一类是以钧窑为特征的开片器物,诞生于金元时期,又被称为鹤壁元钧瓷。2009年4月,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走进我市,将产自元代鹤壁集钧窑的月白釉双耳香炉评为“民间国宝”,进一步表现出鹤壁窑在我国陶瓷史上所具有的地位。[详细]
河南鹤壁古瓷窑研究会会长张卫国表示,“鹤壁窑为民窑,品种繁多,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首屈一指。鹤壁瓷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相结合,为以后的元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曾在《鹤壁集印象》中称赞鹤壁窑瓷器:“鹤壁窑瓷器制作复杂而精细,有着朴素的本质,装饰画上具有优美的地方风格。窑场范围之广,大于著名的修武当阳峪、禹县窑(生产钧瓷的瓷窑)及安阳的观台古瓷窑场,为河南重要的古代瓷窑场遗址。”[详细]
鹤壁集所处的地理位置,羑河自西北流向东南贯穿境内,北部洹水环绕,东部南部接近平原。优越的地理条件,对鹤壁集区域的手工业以及商贸往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如洹水,东流北折注入漳水,形成了向北通往漳河以北的商业贸易通道;羑河作为汤水的主要支流,为鹤壁窑的产品销往卫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创造了良好的交通之路;以南地区的平原,贸易往来更为便利;鹤壁集以西部分,虽多为延绵不断的山峦。[详细]
鹤壁集的地理面貌属半丘陵状态,为太行山东部余脉的缓冲地带,地下资源丰富。地矿部门的地质资料表明,适用于制瓷手工业的高岭土蕴藏十分可观。地矿部门的地质调查报告指出:鹤壁地下蕴藏有高岭土、塑性粘土,硬质半硬粘土及长石、石英等陶瓷主要矿物原料,在中碳统本溪组及上碳统太原统底部,赋存有耐火粘土,主要用于制作耐火材料、粗瓷等。据调查,除半硬质粘土及硬质粘土外,尚有达到高岭土。[详细]
鹤壁集窑利用煤炭作为燃料的历史,最晚可追溯北宋早期。这一点,在鹤壁集遗址的历次发掘中得到充分证明;1963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主持进行的发掘,清理窑基和作坊的过程中,发现成堆的烧窑燃料——煤块,并认为,煤的发现,以于研究我国北宋时期用煤炭烧造瓷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但在叙说唐末、五代的文化堆积中,没有提到当时的制瓷业是否用煤。晚唐、五代是否将煤炭运用于烧瓷业。[详细]
白地黑花是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施有化妆土的坯体上绘画,再用透明釉覆盖,烧成后,画面呈现铁锈般的赭红色调,所以有“铁绣花”之称。如将其绘于五色透明的釉下,会呈现黑色(高温下也会出现赭色)纹样,考古界称为“白地黑花”。宋、金、元时期是北方磁州窑系鹤壁窑特有的工艺。特点是釉层里呈现灿烂的褐色花纹。[详细]
红绿彩是继鹤壁窑黑白装饰工艺后的又一创造,是指在已经烧制成的白色瓷器釉面上用毛笔将红色、黄色、绿色绘制成的图案,然后进过炉火二次烧成的制品。因图案色彩以红色、绿色居多,故称红绿彩。出现于金代。色彩鲜艳靓丽、技法自由飘逸。对后世元青花及五彩瓷影响深远。装饰特点:以红为主。[详细]
鹤壁集窑印花瓷制作技术到宋金之际,不仅已出现,并已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整个鹤壁集窑目前发现的印花器数量为数不少,有碗、盘、洗等残片,产品质量精湛,工艺技术超常,器胎洁白细腻,器壁个别薄如蛋壳,造型精致美观。印花的图案有鱼纹、回纹、草木、花鸟等。1978年的发掘,与印花瓷同时出土的····[详细]
“和光同尘,分外妖娆”是马未都先生形容宋代北方四名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之语。意为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借此语总括鹤壁窑,一是因为它也是宋代北方规模很大的民窑,又归入磁州窑系。二是因为鹤壁窑极其“低调”,文献资料晚至明代才出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