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桂亚兰      

扒村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境内,是磁州窑系的一个主要类型,它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登封窑、博山窑同承一脉,产品中以白地黑花瓷为主,把制瓷工艺和中国传统书画相结合,表现题材多样,风格粗犷、质朴。至迟始于北宋中期,盛于金。它在烧制工艺,器物的品种等方面与附近的窑址互有影响,吸取众家之长,并在当地、当时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扒村窑的历史演变

扒村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境内,是磁州窑系的一个主要类型,它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登封窑、博山窑同承一脉,产品中以白地黑花瓷为主,把制瓷工艺和中国传统书画相结合,表现题材多样,风格粗犷、质朴。扒村窑过去很少见于文献,虽然距离钧瓷主要产地的钧台、神垕镇较近,而出产的陶瓷器除少量元代钧釉外,绝大部分属于磁州窑类型之物。扒村窑遗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约17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从断崖上看文化堆积最厚处在3.5米以上,烧造时间长,根据残留器的形状、釉色考证,至迟始于北宋中期,盛于金。它在烧制工艺,器物的品种等方面与附近的窑址互有影响,吸取众家之长,并在当地、当时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扒村位于禹州市城北(稍偏西)12.5公里的浅井乡,东与长葛市相邻,北与新郑、新密市接壤,西接本市的顺店镇,苌庄乡,南靠颖河,地处伏牛山余脉,属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的大鸿寨山。[详细]

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

中国古瓷学会会长耿宝昌先生、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誉之为"瓷上水墨"。"白地黑花"是凝结在古瓷上的中国画、烧制在古瓷上的中国书法。

上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骑着毛驴从禹州到扒村考察,他语出惊人地说,扒村瓷是古代一种艺术价值极高的瓷种,其艺术水准和影响在当时并不逊色于其它瓷种,她光芒四射,魅力无穷,应独立成窑系。[详细]

冯志刚:中原古陶瓷标本博物馆馆长

扒村窑的纹饰极具特色,其中包括动物纹、人物纹、风景纹、文字纹等,这些纹饰传达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愿景。例如,牡丹纹象征着富贵吉祥,婴戏纹是当时生殖崇拜的一种,鱼纹寓意年年有余。

扒村窑的出现具备了得天独厚的陶瓷生产条件和文化背景,其中包括当地丰富的陶瓷制作原材料以及便利的交通,扒村四面环山。[详细]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扒村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区北13公里的扒村。扒村窑址属民间窑址,遗址面积广达75万平方米。出土的资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

    扒村窑遗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南起花果岗坳,北到扒村村北,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近百万平方米。[详细]

  • 禹州市最大的古窑遗址

    扒村古瓷窑,以白地黑花装饰为主,颇负盛名。1950年,陈万里先生曾来此调查,写有《禹州之行》,作了概括介绍。1964年3月,故宫博物院再派冯先铭、叶哲民等先生来做调查。叶哲民先生曾写《河南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发表于1964年第8期《文物》上。根据调查见到的产品造型、工艺及《禹县志》,"扒村亦曰八里村(今扒村),产陶土及煤、铁。宋、金东张镇旧瓷场也"《禹县志》元至元二十三年石刻碑文记载。[详细]

  • 烧瓷品类繁多

    扒村窑烧瓷品类繁多,是为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需要的结果。从发现的碗残片上,署有张、刘、秦、花、李等标记看来,一个窑区可能同时有很多规模不大的制瓷作坊。他们生产同一类器物,或生产不同的品系,各个有专长。据禹州白沙宋墓壁画记载,扒村窑的大盆及碗,是作为女子洗盥用具的,既可供女子梳洗,又可供厨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种多样。[详细]

动物类

扒村窑纹饰丰富,祥瑞、麒麟引颈向上,长尾、大鼻、长虬,眼似铜铃。整体图案线条简练,粗细长短,随意流畅,形体把握生动威严,与景德镇、福建等地出土的明景泰年间犀牛望月纹盘画法相近,后者明显受其影响。[详细]

山水、花鸟类

宋代山水画坛百花争艳,纷然杂呈,与此相反的是,扒村窑瓷绘中很少出现山水的形象,或者作为人物的背景与简化的树木、楼阁一起出现。花鸟类的形象由于与人们心中和美的意愿相符合。[详细]

文字类

文字符号作为陶器的装饰由来已久,扒村窑的文字装饰可分为单子、吉语格言、词与赋这几种。宋代理学发达,是一个爱读书的时代,讲学问的时代,重义理的时代,书卷气的浓郁挥之不去。[详细]

人物类

宋代是人物纹饰发展的成熟时期,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民情风俗。扒村窑人物类纹饰形象栩栩如生,种类繁多,一般人物、礼仪人物、仕女图等等都极具特色。[详细]

白如腊

扒村窑产品的主要特征是:胎质粗松,无论是白釉、绿釉、黄釉或白地绘黑花、宋三彩、宋加彩等。釉下均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该窑烧制的白地黑花瓷构图比较严谨。[详细]

黑如漆

扒村窑在烧制白地黑花瓷时,受到河北磁州窑的技术影响,但它又具备自己的独特风格。它不仅产品丰富,而且种类俱全,既有高温的黑白瓷,又有低温的釉上彩。但该窑还是以烧制白地黑花瓷。[详细]

绿如翠

扒村窑产品繁多,影响广泛,如白地黑花瓷的碗、盘、盆等器,长期以来为北方民间所喜用,但它的其他品种釉彩瓷器更是独具特色,有的已达到红如朱、白如腊、黑如漆、绿如翠的水平。[详细]

红如朱

扒村窑在烧制白地黑花瓷时,受到河北磁州窑的技术影响,但它又具备自己的独特风格。它不仅产品丰富,而且种类俱全,既有高温的黑白瓷,又有低温的釉上彩。[详细]

瓷如画

扒村窑瓷器的绘画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因格调朴拙粗犷,不为宋时上层人士重视,是很自然的。扒村窑的装饰不拘一格,除常见的白地黑花以外,还有白地褐黑花等。[详细]

白地黑花

白地黑花有碗、盘、罐、瓶、枕等,以碗、盆为多。大的在40——50厘米之间,小的与白釉中的Ⅲ、Ⅳ式碗大体相当,还有一种碗为唇口卷边,腹壁斜直,平底卧足,外部露胎,施半釉,造型别致。碗心多绘有花草文字,有支砂痕。小型碗,外多施半截白釉,在口外边或内边加绘黑色宽边线一圈或细圈线两周。底足露胎,圈足宽厚。

盆:板沿,平底,内部施满釉,外部多露灰黄色胎,有的挂黑色、蓝色釉,盆内和盆沿多绘莲瓣、荷花、水纹、鱼藻、花草或在盆中心书一"盆"字。口径多在40厘米以上。[详细]

黑釉天目瓷

釉质浓厚。有的出现油滴或兔毫等结晶现象。有的内为白釉,外施黑釉且满釉芒口为覆烧,制作精美,类似黑定。天目瓷盘与白瓷盘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口边直削,腹壁直向内收,盘心浅坦,里外施半截釉。有的内心呈星角型。

罐:多有盖,平沿,直削边,小口,凸心,起两周弦纹。盖顶有长方形桥纽,满施黑色亮釉,里部露胎。另一盖罐未凸起弦纹,纽为圆球式,上圆下尖,镶入盖内,制作颇为新颖。罐多为双系,罐身突起线筋三两一组。[详细]

白釉瓷

白釉瓷有六式:式侈口,口边较厚,口以下斜收,底心薄于碗身,圈足较厚,里墙外撇。

式唇口,厚边直削,浅腹,口腹及腹底相接处,各有一棱角,底心厚度与碗身相等,里心微突出一圈,浅圈足。

式口微收,半圆腹,圈足,底足微突出小鸡心。

式侈口,口处微凸起弦纹一周,腹壁斜收,底口较薄,圈足。

式唇口薄边,腹壁上部斜直,下部向内收敛。

盘:口微敛,浅平腹,腹底分界不明显,盘心平滑或凹下弦纹一周。[详细]

钧瓷

钧瓷见有碗、盘瓷片。釉色有天青、灰青、灰褐色,也有带红紫相映斑的。施釉有的到底,有的不到底。胎质坚硬,呈灰白色。

窑具:有匣钵、支具、垫饼、垫圈等数种。垫圈形状较为特殊,制作规整,多半圆形。堆积最多,可能是支烧盆、枕所用。

如果御用钧官窑器为大雅之雅,那么,距钧官窑二十五华里的扒村窑器无疑就是大俗之雅了。钧官窑素有"家有黄金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美誉,具有超凡脱俗,令人心驰神往的神韵;而扒村窑器则直抒胸臆,尽展民众情怀,虽是"下里巴人"。[详细]

翠青底印花

底黑花上罩一层所谓孔雀绿色的青色釉。但釉中碱性较强,常年被湿土侵渍,多剥落,露出黑色纹饰;有的则形成一块所谓"银釉",甚至在黑花上面出现草绿色。图案有花木、水藻、鸟兽、人物、故事等。印花片不多。枕面图案多为杂花卷叶纹。[详细]

绿釉、黄釉

绿釉仅见到瓶和炉的残片,施草绿色铅质釉,釉薄且亮,多有细密开片及剥釉现象。胎质粗松,吸水性强,坯体较厚。

黄釉仅见到罐盖及长方形枕,二者在胎质上有所不同。罐盖施黄褐色釉,釉上绘黑花,釉下挂有化妆土,胎质较坚厚。枕施密黄色釉,釉质似今日之琉璃,挂釉薄而有网状小开片。坯体较轻,胎色较白,吸水性较强。[详细]

扒村窑产品中以白地黑花瓷为主,把制瓷工艺和中国传统书画相结合,表现题材多样,风格粗犷、质朴。扒村窑过去很少见于文献,虽然距离钧瓷主要产地的钧台、神垕镇较近,而出产的陶瓷器除少量元代钧釉外,绝大部分属于磁州窑类型之物。至迟始于北宋中期,盛于金。它在烧制工艺,器物的品种等方面与附近的窑址互有影响,吸取众家之长,并在当地、当时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