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慧
元青花作为中国陶瓷工艺上的一朵奇葩,集素雅和艳丽一身,以其大气豪迈的气概和艺术原创的精神,留给后人深深的震撼。古人对其称赞:“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它上承唐宋,下启明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我们先祖们的智慧结晶。元青花作为中国陶瓷工艺上的一朵奇葩,集素雅和艳丽一身,以其大气豪迈的气概和艺术原创的精神,留给后人深深的震撼。古人对其称赞:“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它上承唐宋,下启明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元青花是种釉下彩绘瓷器,它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胚体上绘画图案,罩釉后,高温烧成,器物呈白地蓝花或蓝底白花的效果,主要分为以下这几个发展阶段。
过渡阶段(唐、宋):
元青花并不是突然出现、突然成熟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过渡阶段,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进入巅峰状态。其“浣翠淌蓝逸海韵”的艺术特色是在漫长的过渡阶段逐渐形成的。
[详细]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详细]
元青花的器型丰富多彩,有碗、盘、罐、壶、梅瓶等。如元代碗的制作是多样的,极为秀美,或为撇口,或为折腰,或为高足。青花罐的器型也很丰富,每种器型亦有数种变化,罐有大罐、小罐之别,大罐有高、矮、八棱等式。小罐有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元代壶式多样,有凤流壶、四系扁壶、八棱执壶、梨式壶、葫芦式壶、多穆壶、小执壶等。其他见有杯托、军持、鼎、罐…[详细]
元青花瓷器的造型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如元青花的盘类既有制作硕大、口径多达40〜50厘米者,也有制作颇为精巧的小器。这些大盘分布较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如日本、美国、法国,尤其是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更是数量较大,这些纹饰繁密、造型多样的大盘正是适应当地穆斯林生活而制作的外销瓷。这些瓷器多为平折沿,或花瓣形口,或圆形口,均具有成型规整、不变形特点,出土的元青花文物可证明。[详细]
元青花琢器底部多露胎,砂底,呈现金属斑点或不等的宽旋痕,圆器底部多有乳钉突出。
琢器的颈、腹、底与胎体均为横接,除官窑精品外,大多因为各个部分接合不是很紧密而露出接胎痕。这可以从高安市出土的六件元青花梅瓶几乎件件腹部均有断璺中得到证明。这也正是元代青花存在的这种技术缺陷为我们鉴定元代青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详细]
元青花盘内纹饰的色彩语言是创作者从宗教的认识中体验而得来的创作语素。蒙古族多曾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敬天,蒙古族的敬天也源于此,并且,他们还因敬天而重天色,因重天色而尚青,天色为蓝。[详细]
元青花的纹饰中也融入了不少伊斯兰元素,受到穆斯林传统审美观的影响。作为青花主色调的蓝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天空、海洋、远山、湖泊和冰雪。伊斯兰文化中的波斯和中东等地,蓝色会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详细]
我们可以从汉文化的繁荣,元代制瓷采取“官搭民烧”的制作体制来看,对元青花的创作和烧制主要还是“民意”。使元青花陶瓷装饰模式,在模仿着汉族文化的制作环境中,按照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意象快速发展。[详细]
元青花中的撒蓝技法作为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在元代就已经成熟并成功地运用于各种元青花瓷器的装饰之中,它是在生坯上绘画、印花、刻花等工艺完成后,使用极细的蓝料颗粒撒布在坯体上,形成不均匀的弥散状蓝点。[详细]
青花的创烧有宋代创烧说和唐代创烧说,但都不是景德镇青花,与景德镇没有传承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见完整器,都是一些残片,这些残片的胎质跟景德镇的胎质完全不一样。[详细]
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小苗。过去任何一个窑口的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有多种解释…[详细]
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什么都画。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兽、龙凤,后期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画人物。[详细]
元青花大器特别多,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元青花大器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
[详细]
“苍狼白鹿”逐渐成为蒙古先民的图腾神话,他们相信自己的祖先身上具备蓝色和白色。所以在整个蒙元时代,整个国家尚白、尚青,大量使用白色、蓝色的工艺美术品应运而生,最突出的是元青花瓷器的推广。[详细]
元青花中,口径超过40厘米的大盘、大碗很多,它们固然同穆斯林的饮食习惯有关,但更同蒙古族的豪放饮食有特别的联系。在古时,蒙古人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如奶茶、马奶酒等。[详细]
与蒙古族人转徙随时的生活相适应,元青花中便于携带的器形特别多,如八棱的罐、执壶、梅瓶、葫芦瓶、玉壶春瓶。同圆形相比,八棱的器身显然易于扎系、捆绑,也利持握,难滑脱,最典型的是四系扁壶。[详细]
装饰繁密是典型元青花的重要特点,它们由细巧的文化组成若干条带环绕器身,装饰带数量通常很多,但惟独没有7层的,因为这个数字和蒙古族的丧葬与元代的刑罚有关。相反,9层装饰带的元青花却为数不少。[详细]
元代的一些装饰题材也同蒙古族有联系,其中,重要的首推为数甚多的麒麟。元代的麒麟纹形体若鹿,矫健英俊。尽管“麒麟”两字皆从鹿,元代的形象更合古制,总让人想起蒙古族“苍狼白鹿”的祖先传说。[详细]
古瓷的器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变化的,是断代的重要依据。有些器型通过传承演变具有前朝遗风,例如:梅瓶、玉壶春、蒜头瓶等宋代就流行,蒜头壶青铜酒器从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元青花的器型种类很多,绝大多数是生活实用器,有部分是祭供专用器,少量为装饰器。比较常见的罐类有:大、小罐,包括盘口兽首罐、盖罐、两系、四系罐。瓶类:梅瓶、葫芦瓶、象耳瓶、蒜头瓶等。壶类:玉壶春、执壶、盖壶、四系方壶、扁壶、龙凤壶、凤首壶、卧壶等。
赝品器型表现:整体感觉不谐调、不规矩、僵硬、缺少匠气、甚至有些不伦不类。溜肩不圆润、鼓腹不流线,带盖的器物吻合不好,间隙过大。罐上装饰的兽头死气不凶猛,瓶的象耳、壶上的凤首流都做的没有活气。[详细]
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是2.3亿元,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这个罐子一共20来斤重,可以买两吨黄金,这就是我们艺术的价值。用钱来衡量艺术是一件非常庸俗的事,但全世界统一的一个标杆,只能用钱衡量。过去我们经常说价值连城,其实说不清楚。一具体说到钱,大家都听得清楚。[详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元青花在世界各大拍卖场不断缔造着惊人的财富神话。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激发了全民收藏研究元青花的热潮。
元青花是我国陶瓷制造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存世较少,加之人为炒作,成交纪录屡创新高是正常现象。从长远来看,元青花价格会持续上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