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牛立亭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对汉族陶瓷工艺发展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在距2011年1300多年前的隋代,井陉窑已烧造了成熟的白瓷,井陉窑遗址于1989年被发现,1993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井陉窑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2001年井陉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井陉窑归属真定府,如果按照以州命名的惯例,井陉窑其实应该叫做“真定府窑”,井陉窑考古发掘第一人孟繁峰如此说。“井陉窑的发现,可以说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而井陉窑的发掘和报告整理,也让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付出了26载春秋。井陉窑的发现,也是惊动陶瓷届的一件大事。2000年,井陉窑戳印点彩戳模的出土,就是我国古陶技法的新发现。[详细]
2000年在河东小学北发掘的金代苗姓窑场,组合科学紧凑,在作坊的东西两侧,是对称对置的窑炉,其窑门均开向作坊,窑前工作坑有坡道通向作坊,作坊的窑具存放、釉料堆存、釉浆配置、拉坯成型等工房,以及烘坯房等皆建在场地中心。组合对称向心规整,连接顺序合理便捷。有“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之称的耿宝昌老先生亲临井陉窑址,看后当场建议,“要盖展示棚,一定要永久保存下去!”同时,在考察后提出:井陉窑完全可以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详细]
2007年至2008年,原县二运公司厂院,在560平方米的矩形范围内清理出西向、南北纵式连续排列的6座大型窑炉,并且被包含在一座更大房子内,根据遗迹遗物特征和地层关系判定,它是金代的一处非比寻常的大型窑场。这种古代作坊与窑炉连续直接对应组合在一起的生产情况,在全国瓷窑考古中也很罕见,在河北更是前所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徐光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陶瓷考古研究员刘兰华,北京大学教授、古陶瓷考古学家秦大树等来到井陉窑发掘现场,面对这一场景不由脱口而出:“震撼!要建博物馆保护、展示。”[详细]
井陉窑河东坡窑址12件精美、完整的印花模子的出土,生动地展现出金代井陉窑的刻模工艺曾经达到的高超境界,不仅为井陉窑金代印花瓷器的断代提供了确凿依据,也有力地反映出当年它所拥有的制瓷生产水平, 特别是这一窑址还是一个未做正式公布的新发现的窑口,此前并不为陶瓷史界和考古学界所了解。井陉窑金代印花工艺高超、题材丰富, 丝毫不让于定窑, 完全可以看出金代的井陉窑同定窑一起共同发展了宋代的印花艺术。同时也提醒人们金代井陉窑重要的历史地位。[详细]
2005年井陉窑河东坡遗址遭野蛮破坏,然而对井陉窑的大肆破坏并没有因为媒体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制止而停步,千年古窑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又接连遭遇铲车毁灭性的挖掘,现如今遗址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部分遗迹、遗物已不复存在。这三年,也是井陉古窑历史上最惨痛的三年。经专家鉴定鉴定,鑫源公司场院内地形地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古瓷窑址被破坏程度是十分严重的,北区所有遗址遗物皆被施工破除,南区二三级阶地的遗迹遗物也已然不复存在。
2000年,一处金代窑场遗址保存下来晾坯架栏、烘坯炭沟遗迹,这为金元制瓷史增添了重要资料。井陉窑出土的戳印点彩戳模更是在考古界引起轰动。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和陈华莎在看到戳印点彩戳模之后评价说:“以前有些白釉点黑彩器,点的比例和位置都很准确,我们却不清楚是何种工艺制作的,戳印点彩戳模的出土让今天的人们对古陶瓷的制作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大量印花模具和戳印工具的出土,证明了井陉窑是最早使用印花技术的窑口之一。[详细]
沥粉。见于晚唐、五代以迄宋、金,成为井窑装饰的传统技法。初始以沥粉装饰碗、杯内壁的凸筋,发展到宋、金除传承原作法外,还将沥粉凸线装饰到鼓腹小罐、瓶的外壁,所见有双线、三线一组,或周身满饰等沥粉填嵌。此法见于枕饰,经沥、翻、填、烧扥工艺,较欲单独的镶嵌,纹饰更具立体效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