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白頔      

古代来往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沉船,一旦被打捞上来,就会成为一个轰动的新闻,会引起世界陶瓷界、文博界和拍卖行业的密切关注。其中,瓷器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出口商品,也是远洋航船的理想压仓物,所以只要发现来往于中国航线的沉船,一般都会发现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这些瓷器也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 6万件宋瓷重见天光

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考古识别,这些南宋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成。“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存。 “南海一号”曾被比喻为“海上敦煌”。[详细]

“南海一号”出水瓷器尽显海上丝绸之路风华

“南海一号”发现的闽南窑瓷器中,数量最多、制作最精美的当属德化瓷。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化瓷器就已经产生,而且很快就大量销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对外贸易的珍品,这次“南海一号”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详细]

历史溯源:海捞瓷、外销瓷和沉船

航行于中国沿海,乃至印度洋、太平洋甚至大西洋的古代船舶上,都有可能会出现中国古代陶瓷器,从中能发现以往从没见过的新器形与新品种,因此每一次海捞瓷新发现都在改写中国陶瓷史。早在汉代,我国就开始了和东南亚、印度等地的海上贸易。在这些地方发现的汉代出口陶瓷,对陶瓷史、海上交通史和世界贸易史研究都很重要。[详细]

打捞发掘:留在海底深处的秘密

历史上,丝绸、纸张、瓷器、铁器等生产生活物品一直是中国向海外诸国输出的大宗物品。由于海水环境的因素,丝绸、纸张等有机类物质很难长期保存,铁器等金属物品亦会严重锈蚀,只有瓷器可以长期不受侵蚀。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由水下沉船出土的文物,基本是以瓷器为主,水下考古许多研究课题也是围绕其开展的。[详细]

  • 海捞瓷在国内外拍场均受追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人麦克•哈彻就曾将一艘清代沉船上的2万余件中国瓷器在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2001年11月,35.6万件“泰兴号”沉船上的青花瓷器在德国斯图加特公开拍卖,总成交额高达2240万德国马克,在世界拍卖史上创下了空前记录。到了2005年,海捞瓷首次登陆中国拍卖场。在同年秋天举行的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预估价仅为100万元的200多件海捞瓷器,最终以92%的成交率 [详细]

  • 海捞瓷仍具备较大收藏空间

    与官窑瓷器相比,海捞瓷的数量要庞大得多,价格也更为亲民,非常符合大众收藏的需求,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参与其中。根据过往资料显示,即使是一艘不满百吨的中国古代航船也可装载万件以上的器物。因此,海捞瓷的单件市场价格其实并不算太高。以曾经于2001年11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的35.6万件“泰兴号”沉船上的青花瓷器为例,在这次拍卖中,许多器物的单件成交价仅为10欧元左右。 [详细]

  • 藏家最看重的就是海捞瓷的真

    海捞瓷来自海底沉船,基本上还原了制造时代的艺术风貌。除了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外,一个“真”字或许是海捞瓷受到买家欢迎的原因之一。海捞瓷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认定其真伪的最佳证明。作为直接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对于其年代和真伪的鉴定相对会更容易一些,真品率也会相对更高一些,而这些也正是那些热衷收藏海捞瓷的藏家们最为看重的一点。[详细]

海捞瓷的作假几率较低

目前我国大约有7000万收藏爱好者,其中瓷器藏家占了1/3,可是传世的古瓷却是有限的。相对于对传统瓷器来说,海捞瓷的作假几率相对比较低,再加上价格相对亲民、且数量较多,所以海捞瓷非常适合大众收藏。[详细]

警惕人工造假海捞瓷

造假者的手段总是层出不穷,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有的造假者把现成的珊瑚粘在瓷器上,以达到“忽悠”藏家的目的。所以在观察附着在海捞瓷上的珊瑚时,一定要注意看其是自然生长的,还是人为粘上去的。[详细]

如何辨识海捞瓷真伪

要识别海捞瓷,就要清楚海捞瓷的形成过程。一般情况下,船沉入海底的过程中,船上货物会随货箱的破裂而倾散在海底,但有的货箱也会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两种情况下的海底沉瓷的外观形态完全不同。[详细]

鉴定海捞瓷的三大要点

即使是再高超的造假仿制技术,也仍然无法完全重现当时瓷器的本来样貌。因此,鉴定海捞瓷的关键与鉴定其他古代瓷器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看一件瓷器在造型、纹饰和工艺上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详细]

克拉克号

克拉克瓷的命名,来自于一艘葡萄牙的远洋海船。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了解这些其产地,荷兰人就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详细]

哥德堡号

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1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当时这批货物如果运到哥德堡市场拍卖的话,估计价值2.5至2.7亿瑞典银币之间。[详细]

黑石号

打捞时,黑石号的船体基本保存完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阿拉伯沉船,它的发现和打捞,证明了在唐代,中国和阿拉伯地区,已经存在直接的海上陶瓷贸易,这是“海上陶瓷之路”的直接证据。[详细]

碗礁一号

碗礁一号是2005年6月被我国福建省渔民在平潭碗礁附近发现的一条沉船,同年的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因为船上装载着康熙时期的瓷器而被认定为清代早期的沉船。[详细]

新安号

1975年5月,韩国渔民在新安外方海域偶然打捞出了大量中国青瓷,从而发现了元代的“新安沉船”。1976年至1984年,韩国考古界对这艘沉船进行了发掘,并最终把它打捞上岸。目前韩国在木浦建立了博物馆展出其文物。[详细]

黑釉瓷盏

[福建·建窑磁灶窑]

敞口,深斜壁,圈足,里外施黑釉,碗内有白色放射状条纹,形如兔毫。釉色为窑变釉,黑色与茶叶末色相交融,色彩富于变化,韵味别具,这是宋代斗茶的产物 。

青白釉粉盒

[福建·德化窑]

圆形,子母口,平底微凹,带盖,青白釉,除底部外内外施釉。盖面模印花卉,亦有素面的。此类粉盒数量庞大,大小规格不一,适用于不同的需求!

绿釉印花癸口瓷碟

[福建·磁灶窑]

六瓣葵口,平折沿,折沿处饰花草纹,碟心印有缠枝葡萄纹,施绿釉,由于海水长期浸泡,受铁器的影响而产生铁沁,釉呈灰黄色。

青白釉刻划花带盖碗

[福建·德化窑]

敛口、弧腹,圈足,荷叶形盖,管状盖钮。施青白釉,器表刻划规整的蓖纹。器形庄重、大方!

褐釉扁陶瓶

[福建·磁灶窑]

小口,圆唇,卷沿,短束颈,广平肩微弧,鼓腹、下腹斜直,平底微凹。灰陶,胎较薄。酱褐色釉,底未施釉。底面墨书一“黄”字。

点褐彩梅瓶

[福建·磁灶窑]

小口,斜直腹,口沿处施一周酱釉,其余无釉,素胎。胎体灰白,砂质,粗糙,拉坯时留有弦纹于胎体,为盛装流质液体的容器。

青白釉印花四系罐

[福建·德化窑]

直口方唇,颈部有两两对称的四系,溜肩,四系外一圈印花弦纹,肩部一圈印花连珠纹,弦纹连珠纹间为一圈印花花瓣,器身印有折枝草叶纹。鼓腹,最大腹径处素面,下腹斜直,近底处露胎,釉胎以弦纹分开。釉色白净、明亮。罐内有四小瓷瓶,反映了古代远洋瓷器贸易中货物的原始摆放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