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牛立亭      

< 哥窑和文献记载 >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器表的纹片闻名于天下.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孔齐的《至正直记》明代《宣德鼎彝谱》陆深《春风堂随笔》等,具有过对哥窑的描述和记载。也产生了许多歌谣的传说。

哥窑特点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其一釉属无光釉,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开片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详细]

< 哥窑细话:千古之谜乃千古之冤 >

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的陶瓷史上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哥窑遗址的所在,一直未能被破解。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沈岳明认为,宋哥窑的产地就应该在龙泉,一些出土的龙泉黒胎的烧造历史,也佐证了这一观点。而且,他认为,哥窑本来是清楚的,是人们把“传世哥窑”和“哥窑”的概念混淆了,才产生了所谓的“千古之谜”,这种“千古之谜”,可谓“千古奇冤”。[详细]

< 哥窑迷踪:混进官窑的哥窑瓷 >

既然龙泉烧造的黑胎青瓷就是人们日思夜想的哥窑产品,那这些产品到哪儿去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说:“除了现在两岸故宫等哥窑产品中有部分为真正的宋哥窑产品外,也有部分产品已被人为归入官窑产品中。”因为在中国陶瓷史上,一讲到官窑和哥窑的时候,总提到“官哥不分”,元代孔齐的笔记中更是用到了哥窑“绝类古官窑”的描写,所以官哥窑烦人瓷器分类上并不是那么完全准确。[详细]

< 官窑与哥窑对比 >

哥窑瓷器和官窑共同之处。如:都开片,都是金丝铁线,都是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以支钉为主,都是紫口铁足,都是古朴典雅。

那么它们的区别呢?哥窑看起来有出汗感觉、哥窑器口比官窑厚官窑器看起来上扬,而哥窑不是这样,哥窑厚重,官窑口薄等。这些都是区别的依据。 官、哥两窑在鉴别上是可以区别的。这要认真、细心、反复的认识实践才可以鉴别。[详细]

< 哥窑与传世哥窑产生起源 >

起初并没有哥窑和传世哥窑之分。1932年,故宫博物院接收清宫遗址的文物,清点造册的时,发现一批相对来说造型比较规整,却没有详细记载(时间、产地)的瓷器。当时,根据文献上记载,发现其特征跟哥窑比较一致,所以就把这个定为哥窑的产品,但是也有人提出来这样将其定义为哥窑不太准确。后来,人们就把这批哥窑和与故宫博物院之哥窑特征相似的一类器物,均称为“传世哥窑”。[详细]

< 哥窑与传世哥窑瓷器特点 >

龙泉哥窑特征:黑胎、紫口、铁足、青釉、浅断白纹(开片无人为沁色)、薄胎厚釉,对于开片的描素;蟹爪纹、流水纹、百圾碎、牛毛纹、文武片等。产地;南宋早期龙泉溪口、大窑、小梅等。龙泉哥窑属于宋代官方指定烧造品。

传世哥窑特征:胎色有;黑、白、灰、沉香色、砖红、褐红等釉色有;月白、米色、米黄、炒米黄、浅青、青、浅灰青、灰青、粉青等。有薄胎厚釉、厚胎厚釉、厚胎薄釉的多种表现形式。[详细]

< 陶瓷大师:陈坛根 >

陈坛根1949年出生于浙江龙泉青瓷世家,对龙泉青瓷原料和釉料的加工工艺有着深刻的研究。其作品《哥窑58厘米艺术挂盘》、《美人醉》、《冰裂纹挂盘》等十余件在全国性陶瓷评比中荣获金、银奖。《哥窑80厘米迎宾大挂盘》被北京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冰裂纹圆洗》被韩国康津郡青瓷博物馆收藏,曾多次赴日本、韩国参加青瓷文化艺术交流。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深受国内外陶瓷专家、收藏家的高度评价,并被广泛收藏。[详细]

< 宋哥窑鱼耳炉拍卖成交1008万 >

鱼耳炉为仿商周时期礼器铜簋的形制,因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官窑瓷器中的名品。这件宋哥窑鱼耳炉为直口、弧腹、圈足,造型醇厚古拙,两侧置鱼形耳向外扩张,增加了器物庄严、凝重的感觉,颇为古朴典雅,在造型上属标准的宋鱼耳炉形制。此鱼耳炉通体施青灰色釉,釉色莹润,以灰青为主泛米黄色,釉面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金丝铁线”纹片。这件宋哥窑鱼耳炉最后以1008万元成交,一时成为行内的热点[详细]

< 用买别墅的钱买回哥窑古瓷 >

文这件哥窑瓷瓶,线条流畅,釉层肥厚,釉面光亮,通体遍布自然开片,纹片大小不一,小片呈金黄色,大片呈铁黑色,俗称“金丝铁线”。而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通过人工控制,有意使釉面呈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片纹,形成一种缺陷美。这件宋代宫廷御制哥窑瓷瓶便是何伯背着家里不惜重金,用一栋别墅的钱换来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