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张艳     

古时没有照片、录像等技术手段,作为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文化遗存 — 丝绸之路上的文物俑,它们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文物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及社会习俗。丝绸之路上文物俑的纹饰、雕刻的衣服样式、发髻样式等,不仅能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同时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

文物俑

所谓俑,是以陶、木、青铜等材料制作的小型人像,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俑大约是从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出现,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人殉极其残酷,在商和西周非常盛行,大量的活奴隶和活士兵被用作殉葬,比如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中排列着152具人骨,就是墓主生前的武士和奴隶。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从而出现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俑,当时称“刍灵”。以后,这种以人形模拟物随葬的方法日益普遍,并开始用泥、陶、木来制作模拟人形,这就是俑。

文物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俑系陪葬的偶人,由木、石、陶、铜等不同材料制成。《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赵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郑玄释为“与生人相对偶,有似于人”。[详细]

正解与歪解:丝绸之路上的呆萌男俑

正解与歪解:丝绸之路上的呆萌男俑

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烧制陶俑。2014年,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在国家博物馆开展,这是目前有关丝绸之路的数量最多、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展览,汇集了中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4家文博单位的490件文物珍品。在展出的众多文物当中,造型各异、面部表情生动活泼的各色陶俑萌翻了参观的观众。下面小编就为您盘点盘点那些呆萌男立俑,里面还有胡人版的“大师兄”和“二师兄”。[详细]

丝路天王俑:驱邪镇墓 俑中神祗

丝路天王俑:驱邪镇墓 俑中神祗

中国古人相信灵魂不死,到冥间还会过同现实一样的生活,所以常在墓中放置各种各样的随葬品供死者使用。同时他们也认为在阴间鬼怪横行,对死者构成威胁。为了驱邪避崇,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的灵魂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也为了达到恐吓盗墓者的目的,古人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在墓中放置镇墓俑。镇墓俑包括镇墓兽、武士俑和天王俑。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就逐步被汉化,天王也不例外。墓葬中的天王俑的形象已失去了在古印度佛教中护法神的姿容……[详细]

丝路精灵:神怪俑

丝路精灵:神怪俑

逝去的人,如何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平静和安宁?如果有妖魔鬼怪或盗墓者侵扰,如何驱散或吓走他们?针对这些问题,古代中国曾出现了一种造型独特的墓葬器物——镇墓兽俑。[详细]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跑男”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跑男”

在追着《奔跑吧兄弟》节目的过程中,中国文物网小编灵机一动,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也有“跑男”的踪迹,他们曾风靡中外,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这些“跑男”就是骑马俑和骑驼俑。[详细]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其中就有各类材质和型态各异的文物俑。有端庄大气的贵族女俑,倾国倾城的仕女俑,桃花玉面的舞伎俑,神态猥琐的宦官俑,文质彬彬的文士俑,精神抖擞的武士俑,姿态超群的杂技俑,神态各异的胡人俑,正气凛然的天王俑和镇墓兽,任劳任怨的骏马和骆驼俑……它们是丝绸之路上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