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张艳    白頔     

现如今,除了在庙会上或是每逢寒食节等传统节日盛典外,人们很难系统地观赏面塑艺术,为使更多的人了解面塑艺术,近距离感受面塑艺术的魅力,也通过一个个、一组组小小的面人所将述的故事,唤起广大观众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热爱,93号院博物馆特举办面塑精品展,此次面展览汇集了面塑大师张宝琳的诸多精品。

何为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捏制面塑,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详细]

面塑溯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历经千年的传承和沉淀,可谓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详细]

张宝琳及其面塑艺术

张宝琳,1954年生,北京市人,1970年开始从事面塑艺术创作,中国面塑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西城民协常务副主席。其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造型准确,形象传神。代表作有微型核桃面塑《一百单八将》,仿象牙塑《八仙》,仿翡翠塑《千手千眼佛》,彩塑《观音百态》等。张宝琳创作的大型题材的面塑工艺《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群像》,张宝琳塑造了一百三十三位名杰的形象,被誉为“面塑珍品”,在艺术界上被称为“面塑艺术史上的一次创举”。张宝琳的创作,除表现传统题材外,还涉足面塑艺术上难度极高的名人塑像。[详细]

继承优秀传统 改良相关技艺

张宝琳的面塑作品是在前辈大师的基础上对相关技艺进行了发展和改良。由于面塑作品是用粮食做的,夏天发霉,冬天干裂,易生虫,因此如何长久的保存成了困扰在张宝琳的一个难题,他在面的比例、蒸制的火候、防腐剂的添加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面塑作品长久保存的技术,做出了经久耐放的面塑作品。除了色彩、形态上比较起前人创新,张宝琳的面塑还通过其他现代的方法来给面塑带来不同的质感。[详细]

小面人大文化——张宝琳面塑艺术展在京开幕

8月17日,张宝琳面塑艺术展在京开幕,该展览由93号院博物馆主办,中国文物网、琉璃厂古玩艺术网协办,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西城区文联、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相关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展览开幕式。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现如今,除了在庙会上或是每逢寒食节等传统节日盛典外,人们很难系统地观赏面塑艺术,为使更多的人了解面塑艺术,近距离感受面塑艺术的魅力,也通过一个个、一组组小小的面人所将述的故事,唤起广大观众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热爱,93号院博物馆特举办面塑精品展,此次面展览汇集了面塑大师张宝琳的诸多精品。[详细]

张宝琳面塑形神兼备精致入微引人驻足

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表面上看面塑上手快,但在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的基础上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但张宝琳的面塑人物却个个挺拔俊秀,姿态百千,面塑的玲珑剔透,精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此次93号院博物馆展出的张宝琳面塑作品引来不少观众驻足观赏。93号院博物馆馆长蔺炜称,张宝琳面塑作品题材涵盖范围广泛,艺术形象丰富多彩,如仕女、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戏剧、历史人物等,作品不仅有单个人物形象,许多作品还以组群的方式呈现,每组作品都讲述了一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一百三十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群塑,张宝琳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才完成这组作品,蔺炜表示,这种类型的作品是前所未有的,无愧为面塑艺术史上的一次创举。[详细]

  • 张宝琳,1954年生,北京市人,1970年开始从事面塑艺术创作。其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造型准确,形象传神。

  • 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群像1

  • 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群像2

  • 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群像3

  • 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群像4

  • 四世同堂

  • 水月观音

  • 十六应真

  • 千手观音

  • 女娲补天

  • 刘海戏金蝉

  • 核桃观音

  • 八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