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张艳
衡量一个民族传统是否已经断流的基本尺度,不是保存至今的文物,而是传承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详细]
自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4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全文]
千年瓷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将扮演活动主场城市角色。6月14文化遗产日当天,景德镇将奉献明代葫芦窑点火复烧和元代馒头窑开窑仪式等独具瓷都特色的主场活动。[全文]
时至今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前副司长屈盛瑞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详细]
从传承人传承的项目来讲,非遗保护的要求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这一点不能被改变,因为非遗保留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DNA。[详细]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将使我们不忘“乡愁”,永续“乡土文
化 ”。[详细]
文物古建筑可以利用,关键问题是怎么利用.应主动让文物古建融入当代社会,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详细]
在剪纸原生态保护方面,国家建立了相关的生态保护区,各地的剪纸非遗项目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传人,确保剪纸艺术和技艺的传承发扬。[详细]
“非遗”是活态的、传承的、流动的文化传统,而不是已死的“遗产”,“传承”和“遗产”一词之差,可能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同的后果。[详细]
在单霁翔看来,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城市化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详细]
活态传承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的方式。[详细]
首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视与扶持。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死水养不出活鱼。要让一池水都活起来,就不能仅仅只是对某一个非遗项目的保护,而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变成一池活水,体现出活态传承的原则。第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我们今天衣食住行当中的许多部分,都蕴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这些内容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对这些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就是在符合保护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详细]
在现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已为人所共知,但在如何保护、如何利用、如何呈现方面各地的做法却有不同。要让外在、静态文化遗产走进市民的心灵世界,国内外城市目前采取的越来越多的办法就是活态保护。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带来的将是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乘数综合效益,是延续下去的“中国故事”。[详细]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物质形态产品的保护方式。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是生产性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详细]
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
河北衡水内画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我国已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包括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河北衡水衡水内画、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等涉及41个项目企业或单位,39项国家级名录项目入选。文化部近期发布关于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公告,将入选项目企业和单位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4年4月9日至2014年4月23日。公示期间如对入选项目企业和单位有异议,可将书面意见反馈至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详细]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民族文化保护》中提出的“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目标而建设,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同意建立。由于目前仍处试验性阶段,因此各保护区暂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待日后条件成熟时正式命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详细]
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07年,我国第一个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已有十多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已经走过五六年的探索历程,各个保护实验区都在探索在这新的保护模式下非遗传承发展之路,创建保护机制,那么效果如何呢?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守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详细]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详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具有知识性、技艺性和技能性的文化事项,其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以及开展文化创新、保护文化多样性、重建社会秩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年,非遗相当火,很多甚至成了价值极高的盈利点,这不能说是坏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却重视和保护非遗的初心。[详细]
北京故宫文创产品
台北故宫文创产品
非遗传承人应该是艺术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也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使用的关系,不反对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但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坚决反对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过度开发和随意滥用。[详细]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日、韩创意小文具大军压境,台湾文具品牌也不甘示弱。结合中华文化与台湾创意元素的“朕知道了”纸胶带,风迷两岸收藏迷,更为台北故宫带来千万元(新台币)商机。[详细]
传统村落最大的问题,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围城一样,外部的人恨不得打进去在里面开发,里面的人受不了,条件太差了,想出来,造成“空巢化”或者村落“空心化”,这是我们重大的问题。我们要把有重要历史价值、有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活态的,或者有民族典型的村落一批一批评下来。[详细]
古城、古村落保护的核心是人。如果古村离开了人,魂也将不复存在。如何能留住原住民,使古村见“房”也见“人”呢?[详细]
传统村落作为一个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生存空间,只有将人和文化同时置于村落环境系统中,才能构成完整而平衡的文化生态系统。[详细]
维护古村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前提是守住古村落生态文化系统活态传承的根基,因此,保护古村落须防止“去乡土化”。
[详细]
古城、古村落保护的核心是人。如果古村离开了人,魂也将不复存在。如何能留住原住民,使古村见“房”也见“人”呢?[详细]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一部分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就业,缓解“空巢化”对中国村落的巨大威胁。[详细]
非遗技艺进高校
珠算走进中小学
传承人进校园
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中国文物系统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物工作已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而中国仍停留在抢救性保护阶段,也就是说“快不行了才去救”。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文物修复师的缺乏。据估计,中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全国也不过2000人。[详细]
秘鲁公使胡安·米盖尔·米兰达表示秘鲁在资源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好,在秘鲁的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社区民众都是整个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