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王一然      美编:李冬    

30多年前,来自全国各地,怀揣着中国画艺术梦想的16位青年学子踏进了中央美术学院“1978中国画研究生班”,其中包括了刘大为、史国良、谢志高、华其敏、杨力舟、王迎春、聂欧、李延声、褚大雄、朱振庚、楼家本、李少文、翁如兰、胡勃、韩国桢、杨刚等。他们有幸成为叶浅予、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大师的研究生,同时经受了各种美术思潮的洗礼。

而今,各大美术学院形形色色的高研班办得如火如荼,慕名而来的画家不在少数,却再难重现中央美院1978中国画研究生班的当年。高研班到底给中国画带来了什么?中国画高研班究竟有没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为何有如此多的画家热衷于此?难道仅仅就为了个人履历中“曾进修于XXX高研班”短短几个字?就让我们看看当今中国画高研班,究竟“高”在何方?

谢志高:体制内外 双向进行

■王一然

20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是美术界的最高学府,许多一流的专家和一流的学者都在里面,我们在当时就是抱着重新学习这样一个心态到北京来。而我们这一批人大都参加过文革中的全国性展览。当时中央美院招生的主要目的是从全国的中坚力量中补充师资。大家都是为了弥补文革十年断档对传统认识的不足走到一起。尤其是文革时不能接触古代的文化,当时被称作“封资修”,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要批判。所谓封建就是传统,资本主义则是指对于西方文化艺术。这样的东西在当时都是不能接触的……[全文]

李延声:机遇之下艺术源泉

■王一然

央美中国画系研究生的教育经历,应该说为我们后来的艺术发展指出一条康庄大道,使我们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来。中央美术学院的先贤导师,把他们的人生,他们的艺术成就中的经典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这一代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应该说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好的机遇,在这种机遇下,我们这30年探索就有所贡献。老先生给我们的艺术灵魂,有这么三个方面:其一是艺术家是有思想的,不是工匠,要对时代有所认识,同时又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相联系,比如徐悲鸿先生、蒋兆和先生“艺术为人生”,创作了很多精品因为他们关注人本身,关注这个社会,将艺术作品与时代相联系……[全文]

高研班导师如是说

■王一然

清华美院培训中心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学术园地,提倡多元审美和百花齐放的开放式教育。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工作室导师都能自由畅谈,讲授笔墨技法、绘画理论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案头经验。一个画家要把画画好,那是他的本职;一个教师要把书教好,引导学生走正道,也是教书人的本职。

现在的社会竞争意识强,也导致部分画家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一股浮躁之风,为了市场,时下有些画家大量重复自己,学生又大量重复老师,而大批绘画者又盲目重复市场热销的作品,传统的优势受到了冷落。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传统,这个问题值得注意……[全文]

华其敏:艺术追求的新方向

作为78届的国画系研究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最重要的是我遇到了一批一流的艺术大师,当时这些大师给我们上过课,他们讲授的知识影响我们一辈子的艺术追求,就是一个方向,这是很珍贵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我有这批同学,同学之间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全文]

史国良:刻骨铭心的学习经历

那段学习经历是刻骨铭心的,那个年代,是非常幸运的一个人,如果不是有改革开放,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坐标就不会是这个轨迹,命运也完全不是这样的,应该感谢时代为我们创造的机会,能够使是能力得到发挥。叶浅予、黄胄、周思聪、李可染、蒋兆和等,都是我们的老师,给我们上过课……[全文]

  • 华其敏代表作《竹林七贤》

  • 谢志高代表作《太白著诗》

  • 史国良代表作《少女》

  • 李延声代表作《风和花正茂》

  • 华其敏代表作《竹林七贤》

本期呈现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我国第一届研究生在中国画艺术领域奋力耕耘,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尽管题材不同,风格迥异,却无声地显见出从那个特定历史年代走过来的艺术家的理想与追求。如今他们已从当初的风华正茂变成两鬓染霜的学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均取得了骄人成绩,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栋梁之材。

可是现在的高研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