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朱悦嘉    

摄影发展史

公元350年,亚里士多德在其所着《Problemata》一文中首次提到针孔镜箱的原理。 公元1100年,阿尔哈森曾就针孔镜箱的应用和反射定律的原理作了论述。 1757年 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贝卡利亚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 涅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0年 赫舍尔发现红外光谱。 1801年 里特尔发现紫外辐射.。1811年 古尔多阿首先从海生植物的灰烬中提取到碘。 1814年 佛朗霍法由于发现光谱中的谱线,为近代的精密光学奠定了基础。 1816年 N·涅普斯用自己定名为“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后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817年 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824年 N·涅普斯在该年9月16日拍出了第一张成功的照片。
[详细]

印象派

在摄影与绘画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服装潮流迅速变化的影响下,出现了印象派摄影师,他们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详细]

新即物主义

1900年代初期,美国人Alfred Stieglitz(1864-1946),他从画意摄影转向纯粹派和写实派,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详细]

写实主义

1930年代,时装摄影师倾向于更富自然感和现代意识的表现。新闻摄影师Martin Munkacsi(1896-1963)是时装摄影界惊世骇俗的革新者,他将写实主义的手法带入了时装摄影。迅速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情形和重大事件的形象了解的需要,将时装摄影从布置优雅的摄影棚内解放出来,摆脱了传统式样的束缚,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详细]

抽象派摄影

抽象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摄影师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在作品中,被拍摄物体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的音符。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拍摄物体在底片中的形象模糊,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物体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详细]

超现实主义

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摄影,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此,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详细]

达达派

在没有Photo Shop的时代,达达派摄影师们大都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还有人用剪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谬的世界末日的凄凉景象。[详细]

中国摄影的历史与发展

摄影术诞生后不久,就爆发了英国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大批的外国商人和各国传教士的接踵而来不仅繁荣了经济贸易活动,也沟通了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渠道。最早使用摄影术的中国人是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外交官”的耆英。1844年8月耆英到澳门同法国使臣拉萼尼谈判签约的时候,意大利、英国、美国、葡萄牙等四国官员向他索取“小照”,他很快将一式四份“小照”分赠。“小照”使中国旧有的名词,原为人们对画像的称呼,当摄影传入中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借用“画小照”来称呼摄影。当时给耆英照相的是以法国海关总检察官身份来华的埃及尔,耆英的照片使用的是银版法拍摄的。[详细]

第一支国家级摄影专项基金成立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晋中市、平遥县共同发起成立的第一支国家级摄影专项基金——“中国摄影艺术发展专项基金”日前成立。作为“中国摄影艺术发展专项基金”的共同发起人,平遥县九成文化投资有限公司首期向该基金注资100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该基金将重点资助国家级重大摄影文化项目的实施;表彰对中国摄影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家、理论家、评论家等;资助重要摄影出版物项目,推动优秀摄影作品的传播,推进摄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资助优秀摄影作品创作、典藏、展览展示;资助对外摄影文化艺术交流,推进中国摄影文化走出去;开展群众摄影培训,推动摄影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有助于促进摄影艺术繁荣、发展的其他摄影文化项目。[详细]

当代影像拍卖:艺术品市场的最后一座金矿

摄影进入艺术拍卖市场的时间并不算太晚,但真正被内地的藏家所重视,还要算是2011年11月8日,著名摄影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拍摄于1999年的《莱茵河Ⅱ》,以433.8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详细]

资本,按下摄影收藏市场的“快门”?

中国的摄影收藏一直有一个困扰,摄影家协会主导的以纪实为大方向的摄影作品,与世界摄影史中的流通性没有任何关系。而拍卖行主导的‘老照片’有历史和文献的价值,但不一定具有艺术价值。[详细]

影像的投资市场如何保证藏品稀缺性?

如果没有一套成熟的 “自律”机制,影像的投资市场必然混乱不堪。好在不管是摄影师还是中间商都深谙“物以稀为贵”之道,大家都知道无节制地冲片和微喷只会让存世作品不断贬值,并且会严重损坏艺术家和中间商的名声。[详细]

摄影收藏的过去和未来

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将会出现更多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募集影像艺术品收藏基金,建立中国影像艺术品收藏指数,完善中国影像艺术品收藏体系,构建国际级的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是摄影收藏未来几年的热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