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防部最近宣布废除已实行16年的文艺兵制度,此举不仅在韩国引发热议,在中国的反应也很强烈。近日李天一案甚嚣尘上,并延其父母,可谓"礼崩乐坏"的代表。如今文艺兵、文工团在中国舆论场已经被妖魔化,有人认为中国应效仿韩国废除这一乐制。实际上官乐在中国古已有之,如周代的大司乐 汉代的乐府 隋唐及宋代的大乐署、教坊 梨园等等,官乐所辖乐官、乐师、乐工颇多。就是帝王也不乏精通音乐者,如擅琴的周文王,能从铿锵的"金石之乐"中听出钟声不和的魏文侯,更别说"尤知音律"建立音乐机构梨园并亲自几百名名乐工的唐玄宗了。

礼崩乐坏之二:八佾舞于庭

"八佾舞于庭"出自《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难怪孔子气愤之极,大声疾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详细]

礼崩乐坏之一:王子朝奔楚

王子朝,姓姬名朝,春秋时期周景王庶长子。与王子猛争国,子猛卒而敬王即位,是为东王。尹氏立子朝,是为西王。立五年而败,携周室典籍奔楚。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不仅是我国先秦史上一次最大的文化迁徙活动,同时也把有专门技艺和知识的乐官、百工陆续分散到各诸侯国,音乐文化也得以下移。西周前期是周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当时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王子朝奔楚使得音乐文化下移,被视为"礼崩乐坏"的表现。[详细]

礼崩乐坏之三:郑卫之音

"礼崩乐坏"的另一表现是被奉为"先王之乐"的"雅乐",由于长期用于礼仪祭祀,已成为一种固定而刻板的程式,音乐本身失去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连统治阶级自己也不爱看、不爱听了,正如 《礼记·乐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魏文侯身为贵族,也不得不承认古乐僵化、枯燥,民间音乐生动引人入胜。此时古乐已经失去了欣赏价值了。[详细]

周文王

周文王本人就是琴家,上古之琴,本为五弦,而至周时,文王、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并且,文王还作有琴曲作品《古风操》、《思舜操》、《拘幽操》、《文王操》。[详细]

魏文侯

魏文侯是一位精通音乐的君王。《战国策》载,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候曰'钟声不比乎?左高。'他能从铿锵的"金石之乐"中听出钟声的不协调,并且指出失准的位置所在。[详细]

齐宣王

齐宣王是一位爱好音乐的君王,他对无颜女钟离春说过:"寡人近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齐宣王爱好音乐也可从成语"滥竽充数"中管窥一二。[详细]

唐玄宗

唐玄宗在音乐上的才华丝毫不逊于其政治才干,史称这位皇帝"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唐玄宗在听政之暇,亲自训练一支3O0名乐工的乐队,亲自教他们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必觉而正之。[详细]

周公

西周的礼乐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相传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详细]

孔子

孔子曾向师襄学琴,由音声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最后指出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师襄佩服不已。孔子有多首琴曲作品,包括:《幽兰》、《猗兰》、《获麟操》、《将归操》。[详细]

墨子

名曲《墨子悲丝》即墨子所作。墨子出行,见到洁净的素丝被人们染成黄、黑等色,触其景而感叹,人性本洁,然为世道所染,于是作琴曲《墨子悲丝》。[详细]

庄子

庄子曾作琴曲《秋水》,写意自然,非常人所能想象。后来其曲的部分章节又被后人提出,而成为《神化引》、《龙翔操》等著名琴曲。庄子的琴曲作品还有《逍遥游》。[详细]

竹林七贤之嵇康

嵇康(223-263年),字叔夜。"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喜爱音乐,他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详细]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一前118)字长卿,以辞赋见称。他是为汉武帝的乐府作歌的著名作者。早年他 "家徒四壁", 比较贫困。有一次,他在富豪卓王孙家作客,即席弹奏琴曲,引起卓王孙的女儿文君的爱慕。[详细]

蔡邕(公元132一192)字伯喈,年轻时就以善弹琴而知名。他创作了著名琴曲《蔡氏五弄》,据说这五首琴曲是他用了三年时间写成的。有一部重要的琴学文献,名为《琴操》据传也是蔡邕所撰。
[详细]

阮咸,字仲容,阮籍的侄儿。他擅弹琵琶,他所用的琵琶与后来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唐时以他的名字为他所弹的乐器命名为"阮咸",宋时简称"阮"。以人名来给乐器命名,在中外音乐史上仅他一个。[详细]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不但在文学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在音乐上也独步当时。受其父阮瑀影响,阮籍是一名弹琴能手。阮籍除了重要音乐作品《酒狂》之外,还有音乐理论著作《乐论》。[详细]

苏轼

苏轼(公元 1036 年 — 公元 1101 年)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北宋文豪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 苏轼的诗词文章脍炙人口,书法也是当时的典范,在琴学上也同样有很深的修养。他曾为唐曲《阳关三叠》(《渭城曲》)填词,又曾为根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作的琴曲《醉翁吟》填词。另外,他还作有琴曲《鹤舞洞天》,又著有琴学著作《杂书琴事》,对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详细]

李白(公元 701 年—公元 762 年)盛唐时期大诗人。李白醉心诗酒,好弹琴击剑。他以诗句描述自己"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他不仅是个好弹琴的琴人,同时也写下了一些琴诗,如《听蜀僧睿弹琴》等。[详细]

白居易是风流才子,本人亦为琴家。不仅是弹琴,他的琴诗也非常优秀。如《听幽兰》、《琴酒》、《船夜援琴》、《清夜琴兴》、《废琴》、《夜琴》等,都脍炙人口。他喜爱古琴的岑寂之音、静远之境。
[详细]

柳宗元不仅是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亦为琴家,曾作琴曲《 欸 乃》。其曲是根据他的《渔翁》诗意所作,所谓:"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 乃一声山水绿。回看云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详细]

欧阳修学问渊博,酷爱弹琴,师承孙道滋。由于他在当时的影响,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他的文章也对琴文化有很大影响。如琴曲沈遵所作的琴曲《醉翁吟》即根据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所作。
[详细]

赵飞燕(公元前 45 年 — 公元前 1 年)原名赵宜主,因舞姿轻盈而称为赵飞燕,汉成帝之后。她为乐工之女,年少入河阳公主府,习得琴艺、舞蹈,且极为出色。成帝在河阳公主府见到赵飞燕,便封为婕妤,后成为皇后。赵飞燕善琴,善长琴曲《归风送远》。[详细]

王昭君(公元前 52 年-公元前 19 年)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春秋西施、汉末貂婵、唐代杨玉环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昭君尤精于琴,曾作琴曲《龙朔操》,记述她远出边塞的情形,表达她离乡远嫁漠北的复杂心情。此曲后来成为古琴名曲。[详细]

商代青铜铙

战国前期 外卒铎

能原镈

出土青瓷缶

青铜钲

曾侯乙编钟

我国周代已经出现"八音"的名称。如《周礼·春官·大师》载:"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尚书·尧典》载:"三载,四海 密八音"等。所谓"八音",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金(钟、镈、铙、铎、钲、镛、錞于)、石(磬)、丝(琴、瑟、筝、筑)、竹(箫、箎、管、筊、牍、言、产、仲)、匏(笙、竽、巢、簧、和)、土(埙、缶)、革(鼗、雷鼓、土鼓、麻、料、搏拊)、木(柷、敔)八类。八音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清中期 红油金漆龙埙

西元 8世纪以来,中国和日本两国间的音乐文化交往频繁。日本经常派"遣唐使"、"学问僧"和留学生前来中国,他们在中国演奏日本音乐,又把唐朝的音乐和乐器带回日本。此后的1200年中,唐乐在日本不断地流传,演变成日本形式的雅乐。西元702年,日本设立"雅乐寮",有乐师专门演奏唐代传去的乐曲。开元年间,日本人吉备真备在中国留学17年后,回国时带走了相传为武则天撰写的《乐书要录》、方响、铜律管等。当时,许多由唐朝运往日本的宝物被存放于奈良的正仓院,其中绝大部分比较完好地留存至今。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正仓院"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与金银平纹琴同置于北仓下部的前棚内。五弦琵琶和另一种四弦的"曲项琵琶"约在两汉时同从西域传入中国,西元五六世纪盛行于北朝。五弦琵琶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与曲项琵琶融汇合流,约在宋代失传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今天已极为罕见。这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五弦实物。[详细]

金银平纹琴

至少已有3000余年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约于1000多年以前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学人极为喜爱的高雅艺术。正仓院的北仓所藏"金银平纹琴"即是重要物证。金银平纹琴被置于北仓下部前棚内。据《献物账》所载平纹琴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传入日本。该琴的琴体表现施精美的金银平纹琴,有人物、鸟兽、花草等内容。[详细]

雕石尺八

"雕石尺八"置于正仓院北仓下部前棚内,"刻雕尺八"为多节竹制,通体雕刻精美的花纹,工艺最精。尺八每一音孔,均刻有环状花纹。在第 1孔上,刻有二女像,其一人胡服,作俯身采花状。另一人在其身后,作张袖之姿;后孔下也刻有二女像,刻一女子肩搭织花帔帛,梳高髻,手执纨扇作站立之姿。[详细]

螺钿紫檀阮咸

正仓院"螺钿紫檀阮咸"也与金银平纹琴同置于北仓下部前棚内。正仓院所藏螺钿紫檀阮咸,除了面板外均为紫檀制作,并镶嵌精致的螺钿花纹。背面有螺钿、琥珀、玳瑁等物缀成一对鸳鸯衔珠图案,十分工巧。阮咸长颈,四弦十四柱,音箱作圆盘状。正仓院南仓下部中棚存有"桑木阮咸"1件,制与紫檀螺钿饰阮咸相同,只是工艺略逊。[详细]

中国古代把以音乐、歌舞为业的艺人统称为会,其从事演奏乐哭 为主的艺人称乐会,从事歌唱舞蹈为主的艺人称舞伎。 音乐舞蹈界的研究者们,把敦煌壁画中以演奏乐器为主的人物形象称为敦煌乐伎。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古代乐伎形像和乐器图像。据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近年来的调查统计,仅莫高窟绘有乐伎形像的洞窟就有200多个,乐伎3400多身,大小不同的乐队490多个,共有乐器44种,4300余件这样多的乐伎形像和乐器图像,可以称得上世界上保留音乐资料最丰富的博物馆。

关于我们 | 专业服务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合作伙伴 | 诚聘英才 | 帮助

中国文物网版权所有京ICP证070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