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辽宁朝阳古寺清代壁画遭破坏性修复

近日,辽宁省朝阳市景区内一处清代壁画被"修复"得面目全非,一位名叫"五角枫"的网友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朝阳云接寺令人发指的维修》的博客,直指这种修复已经玷污了"重绘"这个词,网友更是戏称动画片《大闹天宫》都比这画得好。记者调查时发现,该景区之前聘请来的画师对壁画的"修复",是直接在壁画上重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画作,效果令人咋舌。[详细]

官方回应:修复未获批准 将处理责任人

近日,针对备受各界关注的辽宁省朝阳市云接寺塔景区内壁画惨遭"破坏性修复"事件,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朝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海凤。李海凤表示,壁画的修复申请并未得到朝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批准,负责壁画修复工程的公司也不具备古壁画修复的勘察和设计资质,朝阳市政府将对事件责任人进行处理。[详细]

媒体微评:文物修复不是"重绘"

当"破坏性"和"修复"联系在一起,人们感到的首先是荒诞。文物修复一般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也就不需要如此"创新"。由于文物修复过程几乎不可逆,被胡乱"重绘"的文物等于彻底被毁。[详细]

网友声音:大红大绿惨不忍睹

网友京晋京:"我不懂艺术,但原来的壁画是那种古朴的美,线条那么流畅,人物形态那么悠然。而现在的大红大绿实在惨不忍睹。 "

网友哑男哑掌柜:"暴殄天物啊,重绘?重毁吧! "[详细]

修复文物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但近来却诞生了一个热词—"破坏性修复"。日前,辽宁省朝阳市景区内一处清代壁画被修复得面目全非,还遭到网友调侃。近年来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但门外汉搅局的情况却是屡见不鲜。这样的例子其实在国外也并不鲜见,比如西班牙80岁老太塞希莉娅·希梅内斯偶然间发现了博尔哈镇教堂内有一幅马丁内斯所绘的《戴荆冠耶稣》。她非常喜欢这幅陈旧的壁画,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了"修复工程",最终造就了"艺术史上最大的修复灾难"。[详细]

国宝藏书天禄琳琅修复再现国手天工

"靠着一沓旧纸、一些自制糨糊,"内伤"严重的珍贵古籍,在修复师的案桌上获得重生之机。通过一代代巧匠之手,斑驳的书叶将背负其身的文物、文献价值延续至今。日前,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古籍修复国手们正迎来级别最高的一次考验——"天禄琳琅"首次大修。此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针对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详细]

苏州缂丝传人"回"故宫修文物

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项目正式启动,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人王建江风尘仆仆赴京修文物。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引入社会人才修复文物,王建江也是江苏省唯一一位被请进故宫修复文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巧的是,他的祖先就曾长期在宫廷里制作龙袍,此次,他将与自己的祖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技艺"交流"。[详细]

文物医生妙手回春修古瓷

气势恢弘的唐代陶瓷、高雅清丽的宋代窑器、浑厚质朴的元代瓷器、雍容华贵的明清瓷器……有谁知道,这一件件看起来完美无瑕的艺术珍品,曾经残破不全,甚至粉身碎骨过。日前笔者走访了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文物修复中心,亲眼目睹修复专家们如何妙手回春。在采访现场,笔者见到三位"文物医生"正围绕在"手术台"旁,修复一件明代青花瓷器。[详细]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文物医生"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文物保护科。在这里,一些文物保护工作者默默维护着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的光辉。文物修复,这份在外行眼里充满神秘感的工作,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耐心和专注。当一件件文物在自己手中重新焕发出光彩,就如同一位位病人被治疗痊愈。虽然文物不会开口道谢,但在文物修复师们看来,每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接待的200余万名游客的满意就是他们获得的最好感谢。[详细]

现  状

中国极缺文物修复师

穿越八百载风雨,重庆大足的千手观音已"病入膏肓"。幸得双双妙手,方令这尊"大足石刻的精华"保有重现风华的希望。如此"化腐朽为神奇"之举,仰仗于一个少人问津的群体——文物修复师。可惜,妙手救得了石像,却难以医治这一行当后继乏人的顽疾。一面是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半数"染病"的现状,一面是全国文物修复师队伍仅2000人的窘迫。放眼全国,目前开设文物保护修复专业的工艺美术类院校只有17所,招生也不紧俏。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更多要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且必须经过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详细]

"人才荒"困扰壁画保护与修复

近几年,全国各地文保机构纷纷加强了对古代壁画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但事实上,壁画修复行业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修复人才的匮乏。据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旭东介绍,前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000多处,而其中涉及古代壁画的文物保护单位占1/3。他本人所在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类人才不足200人,相对于全国庞大的需求量远远不够。是何原因阻碍了壁画修复人才的良性供需?壁画修复人才应该如何培养?[详细]

思  考

对文博修复人才短缺的思考

文物修复技术是一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技术,又是一门边缘科学,包含了很多学科和实用技术。在学科方面,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金石学、化学、金属工艺学、美术鉴赏、鉴定学等;在实用技术方面,有造纸、纺织、钣金、铸造、鎏金、油漆、陶瓷、电焊、石刻、色彩、绘画和书法等。随着我国经济繁荣、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文物修复技术、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在日本,文物修复的老专家被政府宣布为"国宝"。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老师傅一生竟没有传授一个徒弟,不少身怀绝技的老前辈们悄然离开了人世,导致工艺失传。[详细]

壮大文物修复人才队伍的几点思考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众多,除少部分文物是流传下来的,大多数文物来自地下发掘。受到地下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发掘期间不可避免的损伤,大多数出土器物都不完整,为了最大程度提取文物所包含的信息,并且更直观地向公众展示,需要对这些破损器物进行修复。我国文物修复行业长期存在着后继乏人、传统工艺濒临失传、修复行为缺乏标准、修复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规范资格管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迫在眉睫。造成文物修复人才匮乏的原因大致有:文物修复工作枯燥乏味、耗时长久、专业培训机构数量不足等等。结合目前我国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笔者认为解决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详细]

出  路

故宫博物院首次引进社会人才修复文物

2013年6月26日,故宫博物院与东城区人民政府"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启动。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引入社会人才修复文物。据悉,宫灯技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等国家级传承人参与该项目。因为年代久远和保管条件制约,故宫博物院藏的部分文物存在着糟朽、腐蚀、开裂、破损等自然损坏现象,亟须保护修复。而院内现有的科技修复力量,无论技艺门类还是人员力量方面都过于单薄,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这些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修复。[详细]

300多名85后成古籍修复高手

烂成碎片的古籍、粘在一块成了"纸砖"的出土文献,用一张纸、一把剪刀,一个镊子,一瓶浆糊,加一双巧手,就能一步步露出真面目。干这一行的原本都是师徒相传,技不外传。但在南京莫愁中专,12年来,已经培养出300多名85后年轻人,成为修复古籍的"高手"。让这一古老技艺有了更多的传人。昨天,在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暨"传承与发展——历史文献保护实践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相关专家表示,无论机器多么厉害,在这个特殊的行业,就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人,手工传承。[详细]

"巧手良医"用高新科技修复文物

电影《十二生肖》中,成龙扮演的文物贩子扫描完兽首后,他的同伙很快便复制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或许很多人以为这只是电影的夸张桥段,但对于文物修复工作者来说,这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的,因为3D打印技术早已让这些变成了现实。[详细]

文物虚拟修复:历史的数字化传承

所谓文物数字化就是指以某种技术手段获取文物形体、纹理、质地、材料等数据信息,将其存入到计算机当中,作为相应专业人员的研究资料。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来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详细]

现代科技为文物整形正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越来越多地进入文物整形领域。以前清洗瓷片用草酸加高锰酸钾,现在用上了超声波清洗仪;上底色时用增压泵和喷枪,比手工更加不着痕迹;把定时烤箱的温度控制到一定的温度,树脂干燥的时间就可以从5小时缩短为20分钟……[详细]

"文物移动医院"皆能妙手回春

内窥镜、显微镜、X射线莹光光谱仪……看到这些仪器,是不是想到医院?广汉三星堆遗址青关山台地科技考古现场,一辆车身标有"文物移动医院"的白色依维柯停在现场。这是全国唯一的文物移动医院,总价值近400万元。为何被称为"医院"?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显丹介绍,考古工作者的职责,一是将文物找出来,二是让文物寿命延长,让它以健康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移动医院的作用,就是第一时间对文物实施急救,让它尽量完美、完善,"以前,这个步骤只能在实验室中完成,现在在现场就能完成一部分。"[详细]

关于我们 | 专业服务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合作伙伴 | 诚聘英才 | 帮助

中国文物网版权所有京ICP证070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