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朱悦嘉    美编:赵钰         

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毕业季,随着考试铃声的结束,十年寒窗奋力苦读的艰辛时光终于迎来了暂时的"解放","终于考完啦!我要回家好好的睡上一觉,睡到自然醒","我要畅快淋漓地玩、进行一次心仪已久的远途旅行。"……虽然成绩尚未揭晓,但是学子们放松愉悦的心情已经飞上九霄云端,何一个畅快了得!

科举考试的由来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进士考试为止,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详情]

古代科举对现代考试的后世影响

同为大规模的社会竞争性考试,古代科举与现代高考颇多相似,故后者受前者的影响也颇为深重。与科举的革废是时人议论的焦点这一历史情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是,被喻为"现代科举"的高考制度之存废与改革亦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详情]

科举考试流程

从隋唐开始,"学而优则仕"成为一种时尚,不管是读书做官,还是读书发财,科举考试成为广大学子改变人生命运、追求人生境界的一种孜孜以求的目标。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诞生,它创造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机制,使很多出身卑微、家境贫寒的才俊之士找到了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平台,从而使崇尚读书、尊重知识和人才、发展教育成为中国的优良传统。

殿  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童  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会  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乡  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与,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科举VS高考 强度对比

寒窗苦读十二载,高考时节的压力山大,想必过来人依旧唏嘘不已。但是,小编想问一问大家,如果给你机会可以选择,你是愿意留在现代参加高考,还是穿越古代进行科举考试呢?

不急作答,看完古时科举的强度解析,去留自见分晓。

三场考试9天7夜

考场一米见三,吃喝拉撒全部在号舍进行。

时值夏季,号舍无门,经常有蛇出没。

作为全国性统一考试,高考等同于古时的乡试考试,由此说来,博考与殿试同级。

科举考试是地地道道的万中选一,从蒙童到考取进士,平均需要30年。

考试作弊古而有之

每逢高考,几乎各地都有曝出考生作弊的消息,其实,考试作弊并不算什么新闻,有考试便有作弊。但回顾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作弊与反作弊的事例也着实多到令人汗颜。

状元及第衣锦还乡

马上迎来一年一度高考发榜日,考上理想大学的学子如今大多会来个"舌尖上"的聚会。而在古代中国,及第学子的宴请也是十分有讲究。以唐代为例,文科考生便有"鹿鸣宴"、"烧尾宴"、"闻喜宴"、"相识宴"、"关宴"等各种规格和形式的吃请。古代学子聚会考生请师长,称为"谢师宴";亲朋请考生,称为"恭贺宴";皇上请进士称为"琼林宴"。[详情]

当代学生现状

压力山大可谓现代学子的真实写照。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孩子们便懵懂知道,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考个理想的分数,上一所好大学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孩子身上寄托了他们的全部希望,学习不再单纯为了求知增长见闻,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父母亲朋的无形压力,一切的压力直指一个美满前程,锦绣未来。虽说现代高考比之古时科举已有完善改进,现在高考升学率已经大大提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已经改变,但是高考的竞争与残酷性依然灼灼,如日中烧。

学子精神典范

悬梁刺股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学子们同样奋发图强,钻研学业。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所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励志典范,在中国广为流传,更是学子的励志楷模。故事源自于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详细]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励志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囊萤"在《晋书》里记载"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最终"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映雪"的主人公是比车胤出生大约晚了一百年的孙康,古书里也记载说,孙康"少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后来也读而优则仕,"官至御史大夫"。[详细]

韦编三绝

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十七岁时就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鲁国。虽然孔子学识渊博,可他一生都没有松懈过。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复阅读《周易》,甚至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由此可见,再聪明的人,也需要刻苦用功读书不懈怠,这样,终成一代大家。[详细]

考试作弊古而有之

崇尚读书、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一直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吃饱穿暖之外, 还要言传身教, 给孩子提供良好而又独立的成长空间, 对待孩子不宠溺,严格要求同时深明大义,古时的孟母和欧母便是严师兼慈母成功育儿的典范。时过境迁,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广大家长舐犊情深,对待孩子更是小心呵护关怀备至。但是不管社会取得长足进步,生活多么富足,让孩子们适当吃苦,从小培养其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意识,还是有必要的。温室里的花朵,即便再鲜艳,不经历风雨,依然空洞而脆弱。

现代家长

数以万计考生,十年寒窗苦读,只为考场奋力一搏。比拼在考场,揪心在场外。相对而言,场外的家长,估计比考生的心情还紧张、压力还大。就像一场扣人心弦、竞争激烈的足球比赛,赛场之内和电视、广播之前的观众,比运动员还累,那可算得上身心疲惫。一年一度的高考,连着千家万户,考的是学生,更是广大家长!

高考时节,对家有考生的家长来说同样面临着心理煎熬。一些拜佛的家长可能也知道拜佛根本不起作用,但是他们仍然热衷为孩子拜佛祈福,也算是借此放松自己的紧张心情,求个心理安慰。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拜佛求功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同样,迂腐迷信的让人无奈。

古代父母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孟母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良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并在一次孟子逃学后,间断织布以此教育孟子要用功读书。孟子后来终于明白母亲的苦心,从此专心读书,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欧阳修先生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被社会认为是"业",开个淘宝小店或在酒吧驻唱,甚至还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因为从古代"士农工商"开始,我们的社会就有将职业等同于身份等级划分的传统。在这种社会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人们,自然要追求稳定收入的正式工作,因为它代表着身份、面子、成就……

中国古代最"小资"四大职业

科举文物

关于我们 | 专业服务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合作伙伴 | 诚聘英才 | 帮助

中国文物网版权所有京ICP证070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