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批评家与策展人,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这两者合为一体,对于这种现象,有的表示反对,认为批评与策展是联系紧密却又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既做批评又做策展,会影响批评的独立性。有的则不以为然,认为以策展方式进行批评,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批评话语。那么策展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职业,在中国它是如何形成并发展壮大,首先请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中国策展人的源起由来。

"艺术策展人"是近年来在中国兴起不久的新名词。艺术策展人是指一种专门根据某个艺术主题思想筹划资金、选择艺术家、组织一个展览的职业。在国际上,独立的艺术策展人及其体制已经处于成熟阶段。【详细】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 "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通常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详细】

21世纪以后,中国艺术类别的细致化和策展人与机构的合作机制催生了独立策展人。近年中国与国际的交流密切也让更多的中国策展人登上国际舞台。【详细】

"策展人"在与中国社会近20年的磨合中,逐渐打上了中国的烙印。自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后,一批具有敏锐思想的艺术策划者逐步走进人们的眼帘,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如今仍活跃在国内乃至国际的舞台上。【详细】

策展人与批评家,在某种意义上是两个角色。那么,批评家和策展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90年代以来,策展人在中国慢慢崛起,很多批评家以策展人的身份出现,批评家成为策展人这源于时代使然,也是为批评家的学术使命所使然。这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为批评家介入当代艺术提示和开启了一种新的方式:批评家从写字台后移位到展览现场,成为一个有主题的学术性展览的策划者和组织。

展览就像一篇论文,所不同的是评
论用文字表达,而展览用视觉传达。
策展人与批评家最大的区别来自于
策展人需要在空间上、题材上有想
法、有创意。批评家则是为了作品、
美术史或某个艺术家的某一段重要
时间去做研究。【详细】

伴随着全球艺术市场的火热,许多批评家纷纷走向策展,担任起策展人的角色。就此现象,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了著名批评家与策展人贾方舟。

批评家以策展人的身份出现,这一转化最早起始于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这个由批评家发起并组织的艺术大展,既是对85美术运动的一次检阅和总结,也为批评家介入当代艺术提示和开启了一种新的方式:使批评家从写字台后移位到展览现场,成为一个有主题的学术性展览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详细】

不知从何时起,策展人作为一个职业名词悄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随着中国艺术的持续发展,艺术展览的不断增多,这一角色变得越发活跃。只要组织了一个展览,都可以叫做策展人;无论是画家、批评家、画廊老板或是任何人,都可以挂在展览的名下叫策展人。那么,策展人到底是怎样的身份,策展人的职责和使命又是什么?

中国很少有纯粹意义上的策展人。现在的一些策展人难以抵制诱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商业运作,其公正性和学术性很难保证。策展人要在尽量不丧失机会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完全被商业化,要协调学术与商业投资之间的关系。【详细】

当代艺术的策展,大致分为商业性与学术性两类。商业性的策展,直接以艺术作品的销售为目的,消费者的趣味成为策展人选择作品的依据;学术性的策展,最要紧的是考虑如何在艺术史或当代文化史上为艺术家的新作初步定位,因而要求策展人具备一定的艺术思想史的素质。【详细】

策展人是一场艺术展览、展会的策划人。他们在展会中负责活动的构思、组织、管理等事项。他们本该是一群智慧之人:他们必须了解艺术家的风格、思维方式、作品形态,能据以往的作品推知该艺术家能否做出符合展览要求的作品。【详细】

最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很快,但并没有建立起一种良性的艺术机制,尤其是策展机制,所以策展人更多的时候是在跟画廊、艺术机构、艺术家、艺术资本"博弈",试图寻求一个较好的结合点。中国的策展人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在中国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策展人在工作中积累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如果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制约艺术策展人的独立性,干扰其发展的最大力量是意识形态和政治屏蔽;那么到了2005年之后,资本力量和商业屏蔽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更强大的壁垒,它们使得艺术的自觉性和独立意志很难完全体现。【详细】

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看起来红红火火,展览一场接一场,策展人作为这其中重要的一环,甚至成为展览中的灵魂人物。然而策展人就是"挂画人",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策展人名气大了,活动多了,就开始慢慢脱离出策展的流程,仅仅作为"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写篇评论就完成任务的"挂名"角色。【详细】

艺术直觉的匮乏、艺术立场的缺席、艺术想象的枯竭,对国际视野缺乏深入研究,成为中国策展人群体发展的软肋。【详细】

关于我们 | 专业服务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合作伙伴 | 诚聘英才 | 帮助

中国文物网版权所有京ICP证070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