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白頔    美编:刘子洋  

深受“男女授受不亲”的清规戒律影响,中国古代女性长期过着封闭式的生活,活动大多只限于自己所处的闺阁范围内。

由于古代少女们的闺阁是不允许男人随便进入的“绝对禁区”,因此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敏感地带。

本期专题小编就将带您一同揭开古代女子闺阁生活的神秘面纱。

  • 永远的胭脂水粉

    跟现代的集约化工业化生产不同,古代的胭脂水粉不仅用料天然,工艺也简单环保,有些甚至显得浪漫,所以常会打动文人墨客。陆况《抱散集》中介绍了一种古时江南女子做脂粉的方法:采摘梅雨季节的花蕊,阴干,加香脂,做成绿绒膏,匀染脸颊,颜色绝美。[详细]

  • 刨花缸里“美人胶”

    “美人胶”用法简单,取几片放进刨花缸里,倒一点热水,过一会便渗出黏液,用软毛刷蘸着往头发上抿就可以。不仅光可鉴人便于梳理,而且还有淡香散出。旧时戏曲里的旦角,两边的鬓角也用“美人胶”贴片。黑发油亮,粉面团团,自有一种古典的美感。[详细]

  • 梳篦趣话

    在古代,梳子、篦箕不仅是理发美容工具,而且是妇女插在头发上的装饰品,与簪、髻、钗、珠花、金钿、勒子、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八大发饰。发饰盛行的唐宋时期,妇女们不仅喜欢以梳插髻妆饰发式,同时还喜欢插篦,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程度。[详细]

说女红

女红,也就是女工,一般人容易误读这个“红”字,其发音应该读gōng,是指古代女子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等活计的过程,以及经她们的巧手所产生的作品。一般都很小,像荷包、香袋、绣花鞋、枕头等。而从事这个行当所使用的器具也不大,小巧精致,讨人喜欢,又基本上是小女子所用,因此在“女红”前加个“小”字,更显准确生动。[详细]

刺绣:从闺阁中走出的新锐收藏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做,故又名女红,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按流派分类,刺绣可分为苏绣、粤绣、蜀绣、湘绣、鲁绣、汴绣等,按线的材质可以分为绒线、人体毛发、金银丝等,按针法收藏又可分为十字绣、走针绣、马尾绣等。[详细]

闺阁绣楼的用物——剪和剪刀的诗情故事

自古以来,剪刀是闺阁绣楼的主要用物。刺绣缝纫向为妇女工作,操作时不可无剪,因而成为妇女必备之物。张敞所撰《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时,有龙头金缕交刀四。作为妃子,也需常用剪裁。1985年,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制工具佩上,就有一把剪刀。[详细]

《列女传》

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所作的《列女传》,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7类,每类代表人物15人。《列女传》以正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为褒贬准绳,标榜“君臣、父子、夫妇三者,天下之大纲纪也”,宣扬贞顺节义、宽容去妒、循法守礼等妇德,同时也对一些关心国事,具有通才卓识、机敏干练、富于聪明才智的普通民女予以赞扬。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为妇女立传的专史,体现了对妇女“兴国显家”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详细]

《女四书》

卷轶浩繁的儒家典籍不仅包括对女子的训诫内容,还存在大量出自女性之笔的女训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女四书》。《女四书》作为古代女子的教科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被广大女性传播、阅读。直到戊戌维新时期,还被列为女子学堂的必修教本。《女四书》分别成书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女诫》成书于东汉,《女论语》成书于唐朝,《内训》和《女范捷录》则成书于明朝。后人在翻印此书时,简称其为《女四书》。与其他女训书籍相比,《女四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由4位具有相当文化修养的女性撰著,凝结了她们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思考。[详细]

古代女子的休闲方式

在人们印象里,古代女子除了相夫教子做女红,似乎就没有娱乐生活了。实际上,古代女子的休闲方式比现在更加丰富多彩,也更为有趣。古代的女子和男人一样,喜欢喝点小酒,特别是会写诗作词的女子,常常邀三五知己,一边看窗外繁花似锦,一边谈古论古,细细啜饮。一坐就是几个时辰,只到日暮西山,才依依不舍地道别。有李清照小词一首为证:“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归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由此可见,古代女子不仅善饮酒,还喜欢泛舟。邀几个文朋诗友,选个晴好的天气,到水波碧绿的湖面上泛舟去,看云在天上飘,看荷花开得妖娆,偶尔把手伸进清凉的水中,体会水的柔情万种,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泛舟有多美妙,从李清照和朋友争着摆渡就可以看出来。上学时,每次读到这首词,我就无限向往,恨不得自己穿越到古代,饮酒泛舟去。[详细]

  • 正月:寒夜探梅

  • 二月:杨柳荡千

  • 三月:闲亭对弈

  • 四月:庭院观花

  • 五月:水阁梳妆

  • 六月:碧池采莲

  • 七月:桐荫乞巧

  • 八月:琼台玩月

  • 九月:重阳赏菊

  • 十月:文窗刺绣

  • 十一月:围炉博古

  • 十二月:踏雪寻诗

  • 正月:寒夜探梅

  • 二月:杨柳荡千

关于我们 | 专业服务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合作伙伴 | 诚聘英才 | 帮助

中国文物网版权所有京ICP证070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