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生活中有很多礼数习俗,首都北京更是如此,比如老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北京对客人"请茶"时未必是要请客喝茶,也有可能是送客的意思;北京人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不能先夹菜;北京春节期间不能修房子,只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后才能动工……听小编给您细数,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x

老北京社交礼仪

旧时,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丧典礼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品和摆设,后来配方由御膳房传到民间。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猪油、蜂蜜及各种果料籽仁。所谓"八件",即八样点心,一般有麻饼、枣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禄、寿、喜等不同字样。有圆形、桃形、正方形等,装在一个长方形纸板盒内。过去,遇到女儿回娘家,给长辈拜年等,都要去糕点铺买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全文]

老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礼数讲究有那些?

北京人忌讳在屋子里面撑伞,老人们经常告诫小孩子:"屋子里面不可撑伞,否则房子会漏!"这当然带有极大的夸张成分,但是也并不是毫无道理,因为顶棚就是北京平房的天花板,北京的平瓦房的顶棚,都是用木条加高粱杆和苇子杆扎的,再糊上壁纸。顶棚高不及丈,又是纸糊的,所以在屋内挥舞长物,极易捅破。北京人还忌讳院子里的地面比胡同、大街的地面低,原因是一进门就得跳蛤蟆坑,而出门从低向高,如似登山,明显不吉利。[全文]

揭秘清朝人际交往中的繁琐礼节

磕头下跪可算是最大的礼数了,臣见君时就行此礼。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老北京的居民十分注重礼节,街坊们平时见面也要作揖打拱。告别茶即主请茶暗示客人该告辞,所以听到"请茶"时,要留意看主人是否有送客之意。晚清男人的坐相也有要求,双脚分开,脚掌着地,手放在膝上,即所谓"坐如钟"。妇女坐相显得更加规矩,双脚必须并拢,双手合放在膝上。[全文]

老北京饭桌上的讲究

饭桌上的文化,就是"饮馔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饭桌文化。[全文]

老北京的用餐礼数

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全文]

老北京三伏天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全文]

老北京的"吃秋"习俗

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后有"吃秋"之俗,民间亦有"立秋炖大肉"的俗语。这与先民们把夏季称为恶季,夏老虎有关,旧京时环境卫生差各种疫病丛生,害病后体质瘦弱,又因数伏时节气候酷热潮湿,所以人体日渐消瘦。正因上述的缘故老北京传承着吃秋进补的习俗。为此老北京还有"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的俗语。[全文]

难忘老北京的过年礼数

过年的同义词还有"新衣",不管多穷的人家,过年都得穿得鲜鲜亮亮,不然街坊邻居都看不起,如同这世上没有比过年不穿新衣再晦气、再不痛快的事了。老话儿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春节是一年当中节气最旺,最交好运的时候,所以谁家也不愿意显着穷气。解放前,每逢大年三十,店铺的老板都要奖励学徒,这是老礼儿,为的是求顺求财。老板会尽量对徒弟说一些夸赞的话,以示勉励,然后发给徒弟赏钱。这个约定俗成的行规,叫做"说官话"。老北京的生意,每年进了腊月就一天比一天红火,比如理发剃头,每个人过年都得"辞旧迎新",所以行市一天一个价。老话儿说得好"贱年饿不死穷人"。大年三十儿天黑之前,是穷人家的孩子给家里挣小钱的好机会,他们到胡同里去"送"财神爷的画像。买像的人家,不说买,说请,否则是对财神爷不敬。同样,卖的人也不能说卖,叫送。早一会儿去送,请的人不大着急,送晚了,人家都请了,就送不出去了,所以就得赶寸劲儿。[全文]

过年要添给孩子新衣裳,但过去大多数北京人生活不富裕,因此往往是把旧棉袄拆了,洗一遍,染色,重新缝起来,这就算是新衣服了。冬天很冷,洗完的衣服一旦结冰,就不好干,所以多用"烘笼",烘笼为铁制,把洗完的衣服挂上去,用家中取暖的炉子烤干,往往需要一天。此外,一般家庭会买靛青,和衣服一起煮,30分钟后,再用热的淘米水泡一下,这样衣服就重新被染了一遍蓝色,使旧布看上去和新布一样,但这样染出来的布比较容易掉色,不经洗。此外北京春节期间是不可以修房子的,只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后才能动工。特别是房屋比较简单的崇文等地区,一到破五各家都在修房子,渐形成了"破五修房子"的习俗。[全文]

老北京过年循老礼儿

老北京的腊八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开始下达帐贴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一语双关的说:"送信儿的腊八粥"。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以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作相互馈送的礼物。其次才是"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自家享用。但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全文]

老北京的清明习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柳节"、"三月节"和"寒食节",老北京在清明前后不仅仅是扫墓,还有踏青春游、插柳射柳、赏玉兰花、放风筝、荡秋千、城隍庙求愿等习俗。老北京时的踏青由于那时交通不便,一般百姓或穷学子多赴西直门外高梁河畔、陶然亭和东直门外就近踏春。也有一些富家子弟、文人墨客乘马车、或骑车结伴去远郊的八大处、香山、潭柘寺、戒台寺等地赏景观花探春。[全文]

老北京中秋节习俗

老北京在中秋这一天有"拜月"的习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团圆饼",月饼只是饭后的茶点。不过"拜月"是女人、小孩儿的事,男人不能参加。中秋节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阴星君"、祭月、赏月、走月、挂彩灯、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饮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月饼节",有时还戏称为"兔儿爷节"。由于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又叫"女儿节"。[全文]

老北京闹元宵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逐渐扩展开来。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到宋代有盐豉汤印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全文]

老北京过端午节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一般人家是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全文]

老北京重阳节风俗

重阳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也叫"重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则是到了西汉时期。老北京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来庆祝,以祈求平安健康,而这些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全文]

老北京婚俗

结婚当天按当时习俗执行的礼仪,就是婚礼。"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我国历来把娶亲办喜事当成人生的一大乐事。为此男方主婚人都要出帖大请亲友,注明为第几男或第几孙"授室"。迎娶新娘用的是红缎绣花八人抬的大轿。轿前有成对座伞成对筛镜,二十四名或三十二名吹鼓手(包括八面大鼓),外加清音。再前有各种旗帜,肃静回避牌、对扇,若干对金灯以及金瓜、钺斧、朝天凳等,最前为一对开道锣。如新郎亲迎,则另加绿段绣花八人抬大轿一座,新郎端坐其中,行于红轿之前。至于随行人员,有大媒、伴郎、娶亲的、赞礼的等乘车随后,前往女方迎娶新娘。[全文]

清朝时期的满族婚俗

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询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礼)。彩礼一般经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全文]

北京丧葬习俗

灵堂设置和祭奠,人死后的停丧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长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极贫之家不计时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种种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殡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经是随便的。早年人死后很少借庙宇移灵办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办事。人死的当天一方面准备棺殓,一方面就招棚铺搭棚。搭棚是平地立杆,顷刻便成楼台,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术。所搭的棚按不同季节区分质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凉棚"、"席棚",凡四面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全文]

老北京的大殓与停灵

大殓有高殓、低殓之分。高殓是将棺材放在长凳上,低殓是将棺材放在地上。大殓时丧家先在棺内放一层香面子或锯末,起吸水的作用,以防止尸体溃烂流出脓血。在香面、锯末上面放一块红布,上面摆上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的布局,称为垫背钱。到了吉时后,由亡人的儿子亲手抱头、抱腰、抱腿,将遗体从灵床上抬入棺木,要先入脚,后入头,随即往棺材里放上随葬物品,有死者生前常用的物品,或者是小件的文物古玩,还有的让死者左手拿一个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小银元宝。[全文]

关于我们 | 专业服务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合作伙伴 | 诚聘英才 | 帮助

中国文物网版权所有京ICP证070695号